開欄語
城市更新關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城市更新行動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區建設結合起來,一切著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別要更好地關心呵護“一老一小”。今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把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列為研究議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
從老舊小區、街區、廠區、城中村改造補齊民生短板,到口袋公園、城市綠道、共享綠地建設提升城市面貌,再到養老服務設施完善和兒童友好空間建設營造高品質居住空間……惠民生、補短板、謀發展,近年來,一場場以新煥興的城市更新實踐,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本期起,《中國城市報》開設“城市更新 生活更新”欄目,聚焦各地因地制宜進行創新探索,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的思考與實踐,傾聽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全國已實施超過6.6萬個城市更新項目。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消息,今年我國將謀劃實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持續實施完整社區建設、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和老舊街區更新改造等民生工程、發展工程。
持續推進城市更新,下一步怎么走?
無“體檢”不更新已成共識
和人一樣,城市也要定期體檢。
城市“體檢”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前置要素。無論是優化城市更新項目,還是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城市建設、運營、治理的各方面,都需要城市“體檢”作支撐。
2018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北京市率先開展北京城市體檢評估工作。2019年4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確定沈陽、南京、廈門等11個城市為全國首批城市體檢評估試點城市。此后,逐年擴大體檢城市的范圍。
2023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從2024年開始,我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城市體檢,檢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和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短板,推動系統治理“城市病”。
今年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經過前一階段的試點探索,現在,‘先體檢、后更新’‘無體檢、不更新 ’已經成為城市更新工作的共識。”
記者從住房城鄉建設部了解到,目前全國290多個地級市已經全面開展城市體檢,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支持有條件的縣級市也開展體檢。
城市怎么體檢?倪虹指出,要堅持兩個導向。一個是問題導向,從住房、到小區、到社區、到城區,去查找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另一個是目標導向,查找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長范嗣斌認為,應建立由體檢到更新的閉環路徑。他在撰文中提到,城市體檢需要綜合大數據分析、居民問卷、專家評估、發展研判等方式,精準識別城市安全隱患、公共服務缺口、文化保護盲區等痛點問題,判別影響城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
2000年前老舊小區納入舊改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環,事關千家萬戶。
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超額完成5.4萬個的年度目標任務。
拉長時間軸線看,從2019年中央部署實施城市更新以來,全國已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居民。
老舊小區改造,要改哪些?上述記者會上,倪虹在談及下一步城市更新工作的考慮時表示,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都納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圍,因地制宜實施改造,也鼓勵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舊住宅。
事實上,將2000年作為老舊小區改造范圍界定節點,并非首次被提出。
早在2020年7月,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就明確,到“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此外,不少地區已經將2005年建成的老舊小區納入了改造范圍。
例如,2020年3月,由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山東省深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在確保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基礎上,力爭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在受訪專家看來,從需要改造到全部改造,意味著未來我國老舊小區改造將迎來擴容。
除了改造范圍,老舊小區改造內容也是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一方面是房屋本身改造,如加裝電梯、粉刷墻面、修復防水等;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配套改造,如增加公共停車位、地下管廊建設等。
嚴躍進提醒,需要明確的是老舊小區改造與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間的差異。在改造規模上,老舊小區改造通常不及城中村;在房屋質量上,老舊小區的房屋普遍要好于危舊房。通過開展老舊小區、城中村等不同形式的改造,能更好地符合存量更新的規律和需求。
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
近年來,從醞釀準備到實施行動,再到不斷深化,城市更新正穩步邁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今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進行創新探索,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去年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明確2025年重點任務時,要求“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
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圍繞“可持續城市更新”這一話題建言獻策。
“城市更新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長期性工作,要實現資金來源可持續、空間利用可持續、運營管理可持續、社會治理可持續等多元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志說。
王玉志認為,目前影響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表現為,法律規定有空白,產權人更新動力不足;配套政策針對性不強,支持力度不夠;投入產出難平衡,融資渠道不暢通。
為此,王玉志建議,創新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機制,增強內生動力;創建存量資源統籌協調機制,形成推進合力;構建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激發更新活力;完善長效運營平衡機制,提升項目運作能力。
在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偉看來,“政策通暢且透明”“財務微利且共贏”和“預期積極且穩定”,是可持續城市更新模式的三個基本特征。
如何讓城市更新可持續?王偉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必須確保政策的穩定性和透明度;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應公正平衡各方利益,努力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此外,要為所有參與城市更新的主體提供一個積極且穩定的預期環境。
記者注意到,在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模式方面,不少地方進行了有益探索。
以河南省為例,該省整合多種金融工具支持城市更新,出臺《關于金融支持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2024年上半年,河南省通過金融機構預審的城市更新項目114個,有88個項目獲得金融機構批復,累計投放貸款216.62億元。
《中國城市報》(2025年03月17日第02-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