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軍
羅華盛
李子俊
靜茹
又是一年春招季。近年來,國內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人數有增無減,“到基層去”成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大學生就業重心持續下沉,2023屆本科生到縣域就業的比例為27%,相比2019屆增加了6%;同時,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也在上升。這些畢業生為什么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基層的熱土上?讓我們聽聽他們的故事。
從教
去,還是留?在堅持中找到答案
2018年的夏天,從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畢業的陳禮軍,只身踏上了前往西藏林芝的火車,正式開啟她的從教生涯。臨行前,望著媽媽轉身抹淚的背影,陳禮軍在不舍之余暗下決心:這一趟,必定要“不虛此行”。
到西藏去教書,這個在許多人聽起來頗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卻是陳禮軍這個土生土長的廣東姑娘心懷多年的夢想。初中時,陳禮軍閱讀了《酥油》一書,其中的支教故事使她備受觸動,西藏這片土地也深深吸引著她。2018年,臨近大學畢業的陳禮軍一得知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開展面向廣東專項招聘的消息,便立馬報了名。就這樣,陳禮軍來到了林芝,成為了一名小學語文教師。
然而,夢想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現實的分量卻也格外沉重。
首先是身體面臨的挑戰?!澳菚r候學校還沒有集中供暖,一到冬天,雖然有電熱毯取暖,一旦關上,半夜總是會被凍醒?!标惗Y軍回憶道,“剛到林芝的那半年,我經常感冒發燒、咳嗽、拉肚子??人赃€不容易痊愈,反反復復,體重甚至比畢業時的74斤還低?!?/p>
身邊出現了此起彼伏的勸返聲,一腔熱血的陳禮軍也開始有些拿不定主意了:西藏離廣東實在太遠,身體狀況、工作壓力等困難或問題只能遠程“云吐槽”,最后還得自己扛;而隔著這么遠的距離,她也無法常常陪在雙親身側。這樣堅持,值不值得?
讓陳禮軍第一次切實感受到這份職業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的,是一次批改三年級孩子們寫的作文。一個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很開心能成為陳老師的學生,陳老師讓我的語文有了很大的提高?!标惗Y軍把這篇作文讀了又讀,看著孩子稚嫩的筆觸,她紅了眼眶,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孩子們的反饋和進步,就是陳禮軍的努力和堅持最響亮的回聲,最開始遠低于全縣平均分的那些孩子們,也在陳禮軍的帶領下一路勇往直前,成長到同類型班級的前幾位?!跋M约耗茏鲆粋€有幸福感的老師”——大學期間,陳禮軍對未來的自己這樣期待著。在林芝從教多年,這一“希望”也已從將來時,逐漸走向了完成時。在與孩子們的“雙向成長”中,她完成了從適應到融入的蛻變,不僅成為了幸福的老師,還成為了給孩子們帶來幸福的老師。
行醫
西部三年,暫時離開是為了更好地相遇
2023年,陳禮軍的第一屆“開門弟子”順利畢業。這一年,也是羅華盛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在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服務的最后一年。離崗前夕,他參加了當地的一次中考減壓活動。在“放飛夢想”環節,一架紙飛機不偏不倚落在了他的手心。展開紙飛機,命運般的,上面寫著“我的夢想是當一名醫生”。那一刻,他的心似乎與紙飛機的翅膀共振了:成為一名好醫生,也是他的初心和夢想。
時間回到2020年。從廣東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素來熱心志愿、熱心基層的羅華盛報名參加了西部計劃,來到了普蘭縣,成為了一名基層醫生。普蘭縣是一座地理位置極其特殊的邊陲小鎮,坐落于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道路交通崎嶇又漫長,水、電、各類生活物資和醫療資源等都得之不易,發展也相對落后。羅華盛的住所不僅經常停電,還沒有自來水,必須自己提水上五樓維持生活用水。
但是,在這里,羅華盛收獲了諸多感動。除了藏民們的淳樸和熱情,令他最難以忘懷的,是一次出車送診遇到的藏民。那是一位81歲高齡的老奶奶,當時已經因消化道出血出現比較嚴重的貧血情況,但在極度虛弱的情況下,她始終牢牢護著工整佩戴在胸前的黨員徽章,直到上級醫院,也未曾有一刻放松。如此強大的信仰的力量,深深震動、鼓舞了羅華盛。
然而,對于羅華盛而言,這里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客觀局限。想要成長為一名業務能力過硬的醫務工作者,羅華盛知道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因此,離崗后,他選擇再次回到校園,攻讀研究生?!拔胰匀幌M罱K能夠回到西部,或者說回到基層去做一番事業。”談及對未來的規劃,羅華盛坦言,“我本來就成長在基層,本科期間也一直在接觸基層、服務基層,參加西部計劃更是如此。但是,我希望以另外一種身份回到基層,建立自己的一個醫療團隊,提升某個科室,甚至整體的醫療水平?!?/p>
育蓮
擇一業,精一事,當興趣愛好“長”成畢生事業
或教書育人,或救死扶傷,陳禮軍和羅華盛都早早找到了各自夢想的土壤,并持之以恒地耕耘著。擇一業,精一事,育蓮人李子俊亦是如此。而他這一業一事,甚至開啟得更早——今年,是三十歲的李子俊養蓮的第二十個年頭。
“我覺得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如果小時候因為機緣巧合,接觸到一個事物,有可能發展成一種終生興趣。”李子俊與睡蓮的緣分始于幼兒園時期——經常被奶奶帶著逛公園的他,迷上了盛放池塘中的各色睡蓮。光是賞蓮還不夠,小學三年級,他就開始在當地花市買些叫不出名字的荷花養著玩;四年級,他第一次向南京藝蓮苑郵購了十幾個有名有姓的荷花和睡蓮品種;種植的品種豐富了,李子俊又冒出了新點子,他開始嘗試雜交育種,培育獨有的新品種。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李子俊培育出了他的第一個睡蓮新品種“櫻桃轟隆”,一年后,十八歲的他再度育成新品種“偵探艾麗卡”。這一以他鐘愛的偵探小說人物命名的品種,不僅在第十屆世界睡蓮大賽上一舉奪得兩枚獎牌,還陸續被種植到了20多個國家。
同是十八歲那年,李子俊考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讀園林專業。大學期間,他在育蓮之路上繼續“飛奔”,參加了許多國際比賽,還加入了國際睡蓮水景園藝協會。始終不渝的熱愛,和多年來自己摸索和積累的經驗,為李子俊指明了未來的方向。
于是,2017年順利畢業后,李子俊謝絕了北京的研究機構和國外幾家苗圃公司的橄欖枝,帶著他的睡蓮培植技術從廣州來到佛山高明,與當地農民聯手開發農旅項目,投身大型花卉產業園和農旅休閑勝地的建設。其中,他負責水生植物的養護管理,兼顧培育水生花卉。親力親為引進優良品種,培育新品種……經過多年的努力,李子俊在此打造了三大睡蓮園區,包括占地5畝供游客觀賞的水生植物園,以及各占地3畝的新品種培育區和品種資源庫。
昔日棲身樓宇天臺的“李式睡蓮”,如今安然盛放在園區內一個個造型別致、種植專用的大缸中,蓮開千色,花呈百態;而當初說李子俊“不務正業”的媽媽,也改了口,笑稱兒子“可能是被貶到凡間的瑤池神仙”。
到村
從大山到更深的大山,在隨遇而安中找到意義
相比之下,靜茹(化名)來到基層,進入大山,更多的是機緣。
2022年,考研失敗的靜茹馬不停蹄地轉戰各類事業編和教招,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她了解到了“鄉村振興萬人計劃”??荚嚂r間迫在眉睫,靜茹選擇放手一搏,“極限”備考。報名、筆試、體測、面試、體檢、公示……終于,她有驚無險地“卡位上岸”了——總共招15個人,靜茹是第14名。具體按錄取名次依次選,這樣一來,輪到靜茹時,只剩下了最后一個鄉鎮,也是最遠的一個。那里距離縣城八十公里,交通非常不方便,開車都要翻山越嶺一個半小時,偏偏靜茹的工作免不了常常來回奔波。晴天也就罷了,一碰上下雨才頭大。“有一回下雨路不通,走了一下午,四個多小時才到鄉鎮。下村的路更是,那泥濘的,一般人可能很難想象這是去上班的路?!?/p>
靜茹擔任的是村支書助理一職。具體工作籠統地說就是幫村干部做一些村里的事情,但要掰著指頭仔細數過來,兩只手都不夠用:要為村內外出務工人員發放一次性交通補貼、穩崗補貼,要為在村居住人員整理發放地力補貼,庭院經濟,特色產業獎補,要為困難且符合條件的人協助辦理低保、特困、殘疾,臨時救助,還要跑撂荒地、入戶走訪、經濟普查,不勝枚舉。
盡管靜茹負責的都是些“小事”,但對于村民們來說,這些都是最要緊的實事。“記得我們村有個脫貧戶,耕地的時候不小心被棗枝戳傷了眼睛,然后就干不成活了。我和村委委員趕緊幫他辦理了殘疾證,又幫他申請了低保,最終實現了每個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總算是有個兜底?!闭勂疬@份工作讓她感到倍有成就感的瞬間,靜茹分享道,“我最知道農民靠天吃飯的不易,現在沉下身子為他們干點小事,為有需要的人們做點事,真正幫助到他們的時候,確實感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p>
到村一年之際,靜茹在社交平臺上寫了一篇長長的心得。寫到一年前的選崗大會,自己別無選擇地來了“大家都不想來”的鄉鎮時,她加了個帶點無奈的“笑哭”表情,但緊接著下一句就是,“現在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今,陳禮軍仍在雪域高原的熱土上完成自己的教育之夢;羅華盛以“成為學科帶頭人,回到基層”為目標繼續深造;李子俊在睡蓮新品種培育之外,還致力于發掘睡蓮的其他價值,努力將睡蓮的清香送進千家萬戶;靜茹則心存期待與珍惜,繼續著她的駐村日常,琢磨著要考一個在職研究生?;鶎邮且黄瑥V闊的沃土,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盡管方向不同,但同樣做到了“不虛此行”。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