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江潮涌,風起東南。
站在廈門國際郵輪中心遠眺,一艘艘巨輪在海面上劃出優美的弧線,勾勒出廈門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繁忙圖景。
圖景的背后,是一組堅實的數據。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外貿進出口額年均增長5.6%,規模居全國第7位;利用外資水平持續提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廈投資,貢獻了全市超二分之一的工業產值、超四分之一的稅收收入和約八分之一的社會就業。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廈門的繁榮發展始終與對外開放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快速崛起,成為一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作為高度外向型城市,廈門牢記習主席“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的殷殷囑托,堅定支持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加快塑造廈門對外開放新優勢。
從一家跨境電商企業的全球化之路
看廈門以開放促發展
“讓世界出現更多中國品牌”——走進廈門海上世界D棟4樓,一句醒目的口號映入眼簾。這里,是即將啟用的雨果跨境廈門選品中心。
提起雨果跨境,它在跨境電商領域可謂聲名赫赫。2014年,雨果跨境在廈門誕生,恰如一顆種子,播撒在改革開放的沃土中。彼時,跨境電商方興未艾,中國企業“出海”的浪潮初現端倪。雨果跨境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從最初的行業資訊媒體起步,逐步發展成為覆蓋全球120多家電商平臺的戰略合作伙伴。亞馬遜、TEMU、Shein、TikTok Shop……這些國際知名平臺的名字,如今都已成為雨果跨境合作名單上的常客。
今年,雨果跨境再次展現其獨特的戰略眼光,將目光投向全球化發展,重點布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我們不僅幫助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還帶著中國的服務生態一起出海。”雨果跨境創始人兼CEO翁耀雄說,目前已在韓國、日本、沙特、英國、波蘭、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團隊。這不僅讓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更讓中國的電商服務模式落地生根。
“引進來”“走出去”是有效聯通兩個市場、加快產業全球布局的關鍵之舉。廈門,這片充滿活力與機遇的土地,為雨果跨境的全球化征程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蛇年春節剛過,廈門就召開了“走出去”企業座談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與相關企業“面對面”,共同繪制對外開放新藍圖。
這場座談會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作為高度外向型城市,廈門必須更加堅定支持企業“走出去”,這不僅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更是廈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金融開放領域,廈門同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4年,廈門市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為4284億元,跨境人民幣收付額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額的32%,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企業數達6055戶,跨境人民幣結算量、收支金額占比和企業家數均創歷史新高。
可以預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廈門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拓展,將吸引更多國內外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參與,進一步增強市場的活力和競爭力。
面對全球經濟格局重塑,廈門在開放中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市場。
連續三年實施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強化高質量法務要素供給,助力我市重返全國海運口岸集裝箱貨物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最高星級。根據上海航運交易所最新發布的數據,廈門港遠洋國際集裝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時間,分別排名全球主要港口第1位和第3位。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廈門全球朋友圈不斷擴大,投資貿易伙伴遍布五大洲239個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進出口增長3.2倍;“走出去”戰略穩步實施,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跨國經營步伐加快,全市累計境外投資項目達1588個,中方投資額突破200億美元。
這些亮眼的數據,是廈門這座開放之城奮力前行的堅實足跡,更是其邁向國際舞臺的鏗鏘步伐。
從一塊電池的“出海”之路
看廈門以開放拓空間
2月23日,“中海黃海”輪滿載著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11臺40噸儲能集裝箱產品,從廈門港起航,駛向美國長灘港。
這不是一批普通的貨物,而是迄今為止從廈門港出口的單體重量最大的一批儲能產品。數據顯示,自2023年以來,福建省鋰電池出口連續兩年破千億,而全省90%的鋰電池均通過廈門港走向全球。
兩年前,新能源企業一度被鋰電池“出海”運輸難題困擾。然而,廈門以其特有的創新精神和開放思維,積極應對挑戰。2024年初,廈門發布《廈門港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海上安全運輸指南》。
這一指南不僅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更為鋰電池儲能產品的生產、銷售、運輸全鏈條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規范,為企業“出海”掃清了障礙,節約物流成本70%。
“指南的發布,對公司產品出口幫助很大。”廈門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雄兵認為,指南為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順利出口開辟了一條安全、快捷的監管和物流通道,極大提升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塊電池的“出海”之路,正是廈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縮影。
從港口物流的優化到政策體系的創新,從產業集聚的打造到國際市場的開拓,廈門正以開放的胸襟和創新的精神,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節點城市,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廈門對接聯通、相互促進。
廈門首條“絲路海運”電商快線的跨商貨物已突破200萬件。圖為作業繁忙的廈門港
就在這個月,圍繞支持外貿穩盤、企業“出海”、供應鏈升級等,廈門出臺了一系列更具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包括加大對企業開拓新興市場的支持力度,將供應鏈協作基金規模擴大至300億元等,更大力度幫助企業“走出去”。
自貿試驗區是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平臺,它的核心使命就是制度創新。廈門自貿片區掛牌近10年來,這片43.78平方千米的土地成為廈門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率先在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制度創新成果,142項“全國首創”項目相繼落地。
去年6月,作為全國首批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試點地區,廈門高質量完成32項試點任務,4項舉措入選商務部總結評估的典型案例。
2024年底,廈門在國內率先探索建設海上運輸“單一窗口”,開發了101項功能,著力解決不同港口間的重復申報、重復審核等問題,推動船舶航運數據互聯互通。
以開放拓空間,以創新贏未來。發揮“海絲”與“陸絲”無縫銜接的特殊區位優勢,廈門用好自貿試驗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海絲中央法務區等平臺載體,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勇擔國家重大使命中創造發展機遇、拓展發展空間。
從一家跨國企業的落地之路
看廈門以開放謀大局
今年1月,國內首個醫療器械綠色保稅維修項目正式落地廈門自貿片區。這是跨國巨頭——GE醫療中國聯合貝萊勝電子(廈門)共同打造的項目,將面向全球開展高質量的醫療器械維保服務。
福建是GE醫療供應鏈布局的重要區域,公司每年在福建采購額近15億元人民幣。在GE醫療中國副總裁、GE醫療中國供應鏈總經理陳和強看來,這條供應鏈的布局,是一條共贏鏈,作為“鏈主”企業,GE醫療將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與福建企業深度合作,助推高端醫械供應鏈、產業鏈創新升級。
在廈門,像GE醫療這樣通過供應鏈布局推動全球業務拓展的企業并非個例。近年來,廈門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和本地企業加大在廈投資,拓展業務領域。
盡管全球形勢復雜多變,但廈門的外商、外企依然堅定選擇廈門。
谷歌將全球首個跨境電商加速中心設在廈門,利用當地產業優勢,幫助更多企業走向全球市場。ABB集團、太古(中國)有限公司、施耐德電氣等跨國企業也不斷擴大在廈門的投資和布局,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從供應鏈的構建到產業鏈的升級,廈門正逐步成為全球企業戰略布局的重要基地。
讓世界的距離在這里縮短,讓全球的交流在這里加速。覆蓋海陸空的“絲路海運”,中歐班列、金磚專線,見證著廈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軌跡。
2月10日,架在中國廈門與巴西圣保羅之間的國內首條金磚城市跨境電商空運專線開通兩周年,這條空中的“金”色貨運長廊累計往返航班474架次,進出口貨物3.32萬噸。
作為全國首條由自貿試驗區始發的國際班列線路,中歐(廈門)班列深受市場追捧,今年前兩月發運33列次,增長200%,跑出“海絲+陸絲”互聯互通加速度。
3月4日,廈門率先國內開通的首條“絲路海運”電商快線的跨商貨物突破200萬件。
一趟趟列車、一架架飛機、一艘艘貨輪,彰顯著廈門這座城市國際樞紐功能的持續提升。
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的建設上,廈門國際樞紐功能的提升更體現在服務品質的優化上。去年12月,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10天);今年1月11日,廈門口岸推行24小時直接過境旅客免辦邊檢手續……通過優化國際旅客中轉流程,提升過境旅客停留體驗,廈門正成為全球旅客心中的中轉首選地。
無論是貨物的高效流轉,還是旅客的便捷中轉,廈門都在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開放的真諦。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以打造新發展格局節點城市為目標,廈門開放之門越開越大。這座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的城市,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擁抱世界,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