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技師學院內,學生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實訓學習。
龐 誠攝(人民視覺)
江蘇興化,企業員工學習掌握自動化生產線作業方式。
周社根攝(人民視覺)
浙江湖州春暉小學科創空間實驗室里,小學生學習操控智能組件。
謝尚國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如何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培養更多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如何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一起建言獻策,為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者
對話嘉賓:
張志勇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
張福成全國政協常委、河北省政協副主席、華北理工大學校長
鄭家建全國政協委員、福建師范大學校長
加強學科建設,將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生產力
【背景】在大學實驗室里,多學科交叉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團隊科研人員測試研發的協作機器人;企業出題、高校院所響應、地方提供配套支持,技術聯合研發平臺在許多地方開花結果;“百園百校萬企”創新合作行動深入實施,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日益多元。
張志勇:在調研中,我發現一些高校在推進交叉學科建設和學科交叉創新、營造創新生態支持體系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但依然存在學科專業設置缺乏綜合性和跨學科性,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合作開放的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健全、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力度不強等問題。建議:
深入推進高校分類發展,遵循學科專業建設規律,差異化推進基礎類、應用類、戰略類學科專業布局,對面向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的學科專業適度超前布局,對人才需求相對穩定的學科專業注重迭代升級;推動高校改革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布局建設一批示范性學科交叉中心,完善促進學科專業特色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
支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型高校和科技創新領軍企業打破邊界,構建“目標共識、任務共擔、人才共用、成果共享”的創新共同體,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各環節的協同創新和優化發展。
張福成: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高水平人才培養與高質量科研成果雙產出,將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生產力,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建議:
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管理等部門間的協同機制,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高校要打破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條塊分割,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創新教育模式,調整優化傳統的學科組織結構,構建更加符合科技發展和國家需求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注重學科交叉,培養高端人才、培育新興學科。
創新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和評價學生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以及知識水平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完善教師評價體系,要求教師推動科研成果進教材、研究前沿進課堂、專業素養進學生頭腦,評價結果與教師晉職晉升、評優評先等直接掛鉤。
培養更多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背景】從扎根科技小院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青年學子,到托舉國產大飛機C919展翅翱翔的科研人員,再到越星河、攜月壤的嫦娥六號研制團隊……一大批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用累積的創新勢能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鄭家建:當前,我國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然而,部分高校仍存在教學方法陳舊、育人模式單一、國際視野不足等問題,為此建議:
創新“人工智能+教育”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構建“學科—產業—人才”的聯動圖譜,為專業調整提供數據支撐。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設立更多校企聯合研究院,將企業項目轉化為畢業設計選題和研究課題,加大實踐課程比重。建設產教融合型師資隊伍,通過“教師工作站—企業流動站—海外研習站”聯培機制,讓教師不斷提升實踐和教學能力。
以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為導向,打造前沿交叉培養平臺。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加快人才培養布局,強化“科技+人文”雙核驅動。推動高校與頭部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參與技術研發,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
張志勇: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更多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建議從宏觀到微觀整體謀劃、綜合施策。
健全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人才需求供需對接機制,加快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開展重點領域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分析。利用好招生計劃、經費撥款、資源配置、專業預警等工具,引導高校主動調整優化學科設置。以國家發展戰略為引領,以重大產業布局為牽引,統籌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布局。支持雙一流大學和頭部企業合作舉辦應用技術大學、現代產業學院。
強化大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一體化培養,高等學校實施大類招生、跨界培養、興趣導向、實踐分流。把人工智能納入通識教育,強化“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實施工學結合、研學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大力推進跨學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探索推進“本碩博”一體化高端人才培養新路徑,建立高等院校、科技龍頭企業和科研單位聯合培養團隊,形成項目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背景】截至2024年12月,我國建成各類在線課程平臺30余個,上線慕課超9.7萬門,注冊用戶數量達4.83億,慕課數量和學習人次均居世界第一。
張福成: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我們應牢牢把握數字化浪潮帶來的機遇,加快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擴大優質供給,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的教育資源差距;聚焦特殊群體,強化精準托舉,讓學生站在同一條數字化起跑線上。
依托人工智能構建自適應學習系統,借助知識圖譜分析手段,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學習節奏和時間安排需求。為開發者注入道德“源代碼”,在技術設計階段將公平、正義、安全等原則納入考量范疇,讓人工智能更有“溫度”。為使用者提供道德“說明書”,明確使用規范與邊界,讓人工智能更有“尺度”。通過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發力,增強青少年道德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提升社會大眾作為潛在使用者的道德素養與規范意識,讓人才培養與人工智能互相推動、相互促進。
鄭家建:在數字化時代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需要持續更新理念、盡快轉變思維,以“集成化”思維推動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形成強大合力。
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一體推進課程、教材、教學等優質資源數字化。推動AI驅動教學評價、個性化學習等場景落地,“一人一策”“一人一課”建立學生成長數據庫,為學生定制學習套餐,構建起因材施教的智能樣態。加大中西部和鄉村地區投入,暢通數字教育“最后一公里”。為西部學生精準輸送教學資源,共享數字時代的成長機遇。加強協同創新,搭建政校企協同平臺,聚合各方的數據、模型和算力等要素資源,加速釋放教育數據要素價值,推出更多適配教育行業的高水平開源項目與資源。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