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援藏支教為背景的電影《援藏日記》于昨日全國公映。這部影片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刻意煽情的橋段,卻憑借對真實生活的細膩刻畫,在觀眾中引發共鳴。導演陳中陽和兩位主演范家其、王海祥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這部電影背后的故事。從最初的靈感到高原上的艱難拍攝,從角色塑造到即興創作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對“真實”二字的追求。
以支教為切入點獻禮援藏30周年
電影《援藏日記》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和真實的情感張力,講述了北京大學生韓松到藏區支教,與藏族學生和同胞之間建立深厚情誼的故事。韓松克服了惡劣的生活環境和盜獵者的威脅,最終選擇留在高原,與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一起助力西藏學子改變命運。
一望無垠的碧綠草原上,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無垠的藍天中,星云似海耀夜空;簡陋卻愛心漫溢的教室里,學生們伏案識字憧憬未來……《援藏日記》用詩意化的視聽語言,將人們帶進天高地闊的藏區,孩童們一張張求知若渴的笑臉,穿透銀幕直擊觀眾內心。影片融合支教、成長、愛情與民族團結等元素,為觀眾呈現出一部兼具藝術深度與人文關懷的誠意之作。
導演兼編劇陳中陽表示,《援藏日記》是為獻禮“援藏30周年”而創作,他選擇以支教為切入點,是因為教育能改變人的一生,“我希望向觀眾傳遞教育是相互照亮的,前提是遇到一位能改變一生的老師,這一靈感也源于我的親身經歷。”
影片主人公韓松老師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完美英雄”。陳中陽介紹:“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大學生,最初帶著‘鍍金’心態選擇支教,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逐漸扎根。當他因高原反應、飲食不適而萌生退意時,是藏族同胞的真誠和切實的需求,讓他一點點改變。”
扮演韓松的范家其用“階梯式成長”來形容這個角色。在進組開機前幾天,范家其一直找不到詮釋人物的狀態。有一天,他在片場甩“烏兒朵”(驅狼的投石器)來發泄心中之氣,沒想到烏兒朵劃破長空,卻砸中了遠處導演的車玻璃。范家其惶恐之余,卻意外找到表演的狀態,“我忽然懂了韓松,我們都是笨拙的外來者,唯有撞碎隔閡,才能觸摸真實。我進組的狀態就和韓松融入當地環境的過程一樣,作為一位外來者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撞墻、碰壁,周圍的一切都跟他格格不入,但到最后他堅持下去,收獲了大家庭和一群朋友。”
王海祥飾演的格桑朗措的人物原型,是甘孜一位與盜獵者搏斗犧牲的小學校長。陳中陽表示,該劇并未直接表現其事跡,而是將其精神融入角色。“他是無數藏區教師的縮影。”為了貼近這個角色,王海祥在拍攝期間向藏族孩子們學習,向他們請教語言、歌曲、舞蹈,以至于當地牧民并沒有把他當成外地人。“他們常用藏語跟我打招呼,我說我是演的,他們都不信。”
聚焦心靈交流真實案例激發靈感
為了還原真實的援藏生活,陳中陽帶著團隊深入甘南、甘孜、黃南等地采風。在這個過程中,劇本中原來設想的一些情節被徹底推翻,“我意識到,援藏的故事并非簡單的勵志或奉獻,而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與碰撞。所以,影片聚焦于藏區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碰撞,把當地很多先進工作者的真實案例,融合到了韓松老師、格桑梅朵、格桑朗措這些人物身上。”
劇組還在高原上搭建了一所木制學校,這種真實的環境不僅為演員提供了更好的表演空間,也讓觀眾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藏區的風貌。陳中陽表示自己始終未妥協于“工業化流水線”:“小成本(電影)更要用心,細節才能打動人。”許多觀眾對韓松與梅朵的關系印象深刻,他們從頭到尾沒說一句‘我愛你’,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愛。這種克制源于對真實的敬畏,現實題材必須真實。”
影片中,藏民搭建廁所、用土方治病的場景,均來自實地采風。其中有一場“繁星下飄雪”的戲份曾被觀眾質疑不真實,陳中陽苦笑:“高原天氣本就如此,我們只是如實呈現。”
這種真實的創作氛圍,也激發了主創們的靈感。陳中陽表示,電影中的許多精彩情節并非他一個人的創意,而是團隊成員共同貢獻的智慧,“例如,電影中有一個吃餃子的情節,這是北方人過年時的習俗,也是當地老師用來招待遠方客人的方式。這一情節的靈感來源于一位主創的建議,他認為通過這樣的細節,能夠展現藏族人民對援藏教師的溫暖與用心。”
范家其和王海祥兩位主演也表示,在拍攝過程中,劇組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聊角色、聊劇本,“這種團隊協作的方式不僅讓電影的創作過程更加愉快,也讓電影呈現出更加自然、真實的效果。”
《援藏日記》中,藏區的美帶著質感,在海拔4000米的拍攝現場,烈日、狂風、雨雪和冰雹常在一天內交替出現,高原的天氣也成了劇組最大的“對手”。幾位主創回憶:“只要刮風,所有人就得撲上去護住帳篷和機器,雨一停又趕緊搶拍。”
拍攝期間,劇組與當地孩子建立了深厚感情,陳中陽說:“電影中的藏族學生都是生活在當地的孩子,我從700多個孩子里挑出了他們。影片中一場‘僧格之死’的戲份,孩子們哭到無法自抑,我們也都紅了眼眶,他們的眼淚不是演的,是發自內心的。這種真實的情感,最終成為影片最珍貴的底色。”
小成本電影也能打動觀眾的心
陳中陽表示,《援藏日記》是自己第一部長片作品,他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了解援藏支教的故事,也讓更多的人關注教育的力量。他相信,只要用心去創作,即使是小成本電影也能夠打動觀眾的心。而兩位男主演則表示,參與這部電影的拍攝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援藏精神的偉大與傳承。
說起未來的計劃,陳中陽表示,《援藏日記》最初版本有169分鐘,能更多感受到韓松、格桑梅朵、格桑朗措他們的心路變化歷程,“由于時長的限制,我不得不剪掉了一些精彩的長鏡頭和情節。例如,電影中有一場格桑梅朵拎著馬燈等待韓松和僧格回來的戲,原本有3分40秒的時長,但在最終的剪輯版中被刪減。此外,一些關于學生僧格死亡以及韓松內心掙扎的情節也被剪掉。所以,我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推出導演剪輯版,將這些精彩的情節重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援藏支教的意義,以及那些在藏區默默奉獻的教師們的偉大精神。”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