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周市鎮行政審批局“紅馬甲”向商戶介紹個體經營“知曉卡”。
圖片由昆山市周市鎮提供
昆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小艾之家”工作人員輔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圖片由昆山開發區提供
“打印前就聽說這臺機器不簡單,沒想到能快這么多。”日前,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居民唐女士在該鎮行政審批局,通過“新入駐”的證照登記自助服務一體機辦理開戶登記業務。經過工作人員的引導,從人證比對、材料錄入到打印證照,全程用時不到30分鐘。“有了這臺一體機,能免去排隊取號、提交材料、等待審核、窗口領證等流程,只要簡單輸入信息,就可實現營業執照申領的‘速辦速批’,確實很方便!”唐女士說。
自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會召開以來,昆山市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認真找準查實基層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壓緊壓實責任、創新方式方法、抓實抓細任務,努力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服務成果,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獻禮。
細處著力,首批188個
實踐活動全面展開
昆山高新區涇河村黨委針對農村自建房無消防設施、存在火災隱患等問題,組織黨員干部利用下班時間、周末時間摸排隱患“家底”,形成隱患清單上報村“兩委”商議整改,為居民撐起消防安全“保護傘”;昆山市公證處與昆山市檔案館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簡化公證當事人查檔辦證程序,打出信息化服務“組合拳”,實現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走路;昆山市應急管理局以“現場服務+集中宣講”“監管檢查+普法宣教”“上門指導+精準幫扶”三結合的方式,推進“‘安全哨兵’助企惠民主題宣講服務活動”項目開展。
開門問策,俯下身子方能摸清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昆山把聽民聲、察民情、問民意作為開展工作的第一步,以“三優三提升”為主題,首輪面向全市征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項目188個。項目征集后,廣大黨員干部嚴格實施“六步工作法”,通過征集公示、月報進展、過程監督、問題通報、績效評估、建章立制,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變成“履職清單”,把“等群眾上門”變為“送服務上門”,積極回應“槽點”、紓解“痛點”、打通“堵點”、補齊“斷點”,確保各項目開展環環相扣、落實落細、常態長效。5月初的首次“月報進展”匯總情況顯示,首批188個項目已全面開展,部分項目在短期內已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截至目前,昆山市已開展主題宣講和專項指導56場,惠及企業4萬余家……一批批接地氣暖人心的務實舉措,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切實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加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問需于民,瞄準“急難愁盼”問題精準發力
前不久,昆山市周市鎮長涇社區的王先生陷入了創業期的迷茫:“小餐館的開業手續如何辦,我又沒有熟人,可能要跑好多趟也辦不下來吧?”就在王先生猶豫之際,該鎮行政審批局的“紅馬甲”正巧“巡街”經過。在交談中,他們得知了王先生的困惑,將一張自制的小卡片交到了王先生手中。
這張名為“個體經營知曉卡”的小卡片可不簡單,上面印有個體工商戶從開業登記到食品經營許可,再到門頭審批等多個高頻事項的辦事指南。“準個體經營戶”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能立刻得到辦理步驟、申請材料等信息,各個辦事窗口的咨詢電話也貼心附在卡片上。
有了這張“小卡片”,王先生最終只跑了一趟就順利解決了開業難題。當他拿到經營許可證的那一刻,不禁豎起大拇指:“這張小卡片太方便了,你們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實事、大好事!”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從一張自制的小卡片到完善一項政策、推出一批舉措,昆山把群眾的滿意程度當作檢驗“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成效的重要標尺。
群眾有問題需要反饋?昆山市人大常委會定期開展“主任接待日”活動,針對基層人大代表反映的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深入研究、梳理匯總,及時反饋至相關區鎮、部門,并加強跟蹤監督,推動問題解決,努力將“接待日”打造成群眾的“連心日”。
社區治理有難題?昆山市巴城鎮并蒂蓮社區開設“實踐課堂”,把黨史學習教育與社區治理相結合,讓黨員在一線學、在一線干,通過設立“碼”上反映網上意見箱,精準收集黨員群眾訴求。目前,該社區已建立疫情防控、環境整治、垃圾分類、安全檢查、應急管理五大行動支部,共150余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0余次,維修小區內公共設施16處,處理投訴、調解糾紛等145起,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全面發力,解決群眾
身邊“關鍵小事”
近日,昆山市首個由政府部門與外資企業協作提供托管公益性服務的項目——“小艾之家”落戶昆山開發區蓬苑社區,解決了當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放學后無人看管的難題。
“小艾之家”是昆山市政協“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開出的“民生之花”,于每個工作日下午4至6點開放。“以前每次去接孩子放學,總要請假耽誤工作,讓他一個人回家又不放心。現在有了‘小艾之家’,孩子放學后不僅有人看管,還能輔導學業,更在這里認識了新朋友,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我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正如許多家長切身感受的那樣,“小艾之家”的成立填補了外來務工人員照顧子女的“真空期”,解決了不少家庭的后顧之憂。
“我為群眾辦實事”是否辦到位、各項政策舉措是否接地氣,群眾的感受最為真切。昆山堅持從群眾百姓身邊的“關鍵小事”做起,立足百姓所需、部門單位所能、服務群眾所愿,把工作真正做到百姓心坎上,讓大家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昆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針對群眾最希望改善的不文明行為、不文明現象,在繼承和發展1.0版、2.0版的基礎上,出臺“昆山市民文明十二條”3.0版,并按照制訂行動方案、發布規范指南、開展專項治理、形成初步成效、出臺長效辦法等流程,集中力量每月開展一個專項行動,持續提升市民文明素養。昆山城投集團黨委積極組織探索惠民服務,旗下樂成置業自主研發樂云智慧平臺業主端“報事通”,為業主提供一鍵報修、在線繳費、第三方服務等功能,在為民辦實事中,讓業主享受智慧物業成果。針對麥穗期的多發病,昆山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相關農技人員下基層、踏田頭,指導農民搶抓適期、選擇藥種、科學防治,確保措施落實……
一件件好事、一樁樁實事,是昆山各級各部門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聚力謀發展、為民辦實事的實際舉措。圍繞感情在一線建立、工作在一線推動、作風在一線轉變、形象在一線樹立的目標任務,昆山各級各部門正精準發力,推深做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