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田光雨、劉寧)2月在泰國舉行的2025年亞洲公路自行車錦標賽上,中國隊員呂先景與四位隊友默契配合,斬獲男子精英大組賽冠軍。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呂先景數次談到團隊配合對這項運動的重要性。他希望借助中國自行車運動蓬勃發展勢頭,帶動更多人參與,形成集團優勢,推動中國公路自行車運動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亞錦賽中,面對世巡賽經驗豐富的哈薩克斯坦隊,呂先景和隊友們從容應對,大部分時間保持在第一集團有利位置。有人負責破風,有人負責補給,隊友們分工協作,幫助擔當主將的呂先景積蓄力量。進入爬坡賽段后,呂先景憑借強勁的爬坡能力發起進攻,一騎絕塵,“單飛”奪冠。

此次奪冠打破了哈薩克斯坦隊近年來對亞錦賽公路精英組冠軍的壟斷。呂先景也成為繼1989年湯學忠和2002年王國璋后,中國隊第三位公路自行車亞錦賽男子大組賽冠軍。
“非常榮幸能拿到這個冠軍,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對于中國自行車的發展意義更大。期盼這個冠軍能激勵更多優秀的運動員到競技場上,為中國自行車發展去奮斗,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呂先景如此期盼。
此前的巴黎奧運會上,呂先景上演的則是“孤膽英雄”。作為唯一一名參賽的中國隊選手,沒有隊友支援,他騎行273公里,獨自應對身體與心理的巨大考驗。“最好的位置被別的國家四個人或三個人的團隊占據著,補給也只能自己去拿,場上遇到情況都要自己去完成。孤軍奮戰是非常難的,有再強的能力也不好去比這個賽。”
2024年8月3日,中國選手呂先景在巴黎奧運會自行車男子公路賽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最終他以68名的成績完賽,成為自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后再次在該項目完賽的中國隊選手。
與30多年前不同的是,近年來“騎行熱”席卷大江南北,國內公路自行車運動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從國民交通工具演變成體育運動,騎行甚至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自行車賽事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公路自行車格外講求團隊協作,在這項運動中只有一個呂先景遠遠不夠。“目前國內公路車的整體水平跟國外差距較大。這項運動在歐洲發展時間長,我們才剛剛開始,最近幾年才有一些洲際車隊走向世界。我們的比賽經驗和配合默契程度也不是那么理想。”

呂先景相信,中國有望培養出自己的世界一流車隊,“中國人騎不好公路自行車”純屬謬論。“沒有中國人適不適合騎公路車這個問題,而是取決于能否做到科學訓練。擺脫憑經驗訓練的陳舊方式,讓訓練理念跟國際接軌,讓數據說話,同時加強飲食、生理方面的科研。我們的目標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長。”
輾轉全國多地訓練期間,呂先景看到公路上的騎行愛好者越來越多,欣喜之余也有了更強的使命感。“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小孩子喜歡自行車,感覺非常榮幸從事這個項目。希望我在國際賽場的表現向大家證明,中國自行車是可以的。讓更多新鮮血液參與進來,然后就有可能形成一個強大的群體,齊心協力突破當前的局面。”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田光雨、劉寧)2月在泰國舉行的2025年亞洲公路自行車錦標賽上,中國隊員呂先景與四位隊友默契配合,斬獲男子精英大組賽冠軍。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呂先景數次談到團隊配合對這項運動的重要性。他希望借助中國自行車運動蓬勃發展勢頭,帶動更多人參與,形成集團優勢,推動中國公路自行車運動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亞錦賽中,面對世巡賽經驗豐富的哈薩克斯坦隊,呂先景和隊友們從容應對,大部分時間保持在第一集團有利位置。有人負責破風,有人負責補給,隊友們分工協作,幫助擔當主將的呂先景積蓄力量。進入爬坡賽段后,呂先景憑借強勁的爬坡能力發起進攻,一騎絕塵,“單飛”奪冠。

此次奪冠打破了哈薩克斯坦隊近年來對亞錦賽公路精英組冠軍的壟斷。呂先景也成為繼1989年湯學忠和2002年王國璋后,中國隊第三位公路自行車亞錦賽男子大組賽冠軍。
“非常榮幸能拿到這個冠軍,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對于中國自行車的發展意義更大。期盼這個冠軍能激勵更多優秀的運動員到競技場上,為中國自行車發展去奮斗,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呂先景如此期盼。
此前的巴黎奧運會上,呂先景上演的則是“孤膽英雄”。作為唯一一名參賽的中國隊選手,沒有隊友支援,他騎行273公里,獨自應對身體與心理的巨大考驗。“最好的位置被別的國家四個人或三個人的團隊占據著,補給也只能自己去拿,場上遇到情況都要自己去完成。孤軍奮戰是非常難的,有再強的能力也不好去比這個賽。”
2024年8月3日,中國選手呂先景在巴黎奧運會自行車男子公路賽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最終他以68名的成績完賽,成為自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后再次在該項目完賽的中國隊選手。
與30多年前不同的是,近年來“騎行熱”席卷大江南北,國內公路自行車運動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從國民交通工具演變成體育運動,騎行甚至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自行車賽事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公路自行車格外講求團隊協作,在這項運動中只有一個呂先景遠遠不夠。“目前國內公路車的整體水平跟國外差距較大。這項運動在歐洲發展時間長,我們才剛剛開始,最近幾年才有一些洲際車隊走向世界。我們的比賽經驗和配合默契程度也不是那么理想。”

呂先景相信,中國有望培養出自己的世界一流車隊,“中國人騎不好公路自行車”純屬謬論。“沒有中國人適不適合騎公路車這個問題,而是取決于能否做到科學訓練。擺脫憑經驗訓練的陳舊方式,讓訓練理念跟國際接軌,讓數據說話,同時加強飲食、生理方面的科研。我們的目標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長。”
輾轉全國多地訓練期間,呂先景看到公路上的騎行愛好者越來越多,欣喜之余也有了更強的使命感。“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小孩子喜歡自行車,感覺非常榮幸從事這個項目。希望我在國際賽場的表現向大家證明,中國自行車是可以的。讓更多新鮮血液參與進來,然后就有可能形成一個強大的群體,齊心協力突破當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