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黃坡革命烈士陵園正在舉辦大型祭掃活動。圖片由太原市委宣傳部提供
“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店子底村和周邊村子的老百姓,曾經一夜之間就動員收集門板688塊,集結干草2萬余公斤,糧食近5000公斤,保證了部隊的戰時急需,但同時也付出了犧牲16人、傷38人的代價,被前線支前指揮部評為支前模范村。”
在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侯村鄉店子底村支前紀念館,村黨支部書記石狗拴正在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講解這段紅色歷史。“這幾年每年來村里參觀的人數都超過5萬人,村里老百姓都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小康路。”石狗拴說。
巍巍太行山下,悠悠汾水河畔,到處都流傳著紅色的故事。據太原社科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根據2011年太原市黨史部門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調查情況,全市普查登記的紅色遺址共有172處,覆蓋了全市10個縣(市、區),內容上包括“五四”運動響應地、山西黨團策源地、紅軍東征路經地、抗戰文化傳播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踐地、華北解放攻堅地、民主建政典范地等,真實記錄了黨的奮斗歷程和光輝業績。
今天的太原市,借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東風,正在把一段段紅色歷史譜寫成新時代發展的佳話,把一個個革命遺址塑造成令人仰慕的紅色旅游勝地,凝聚成一座座激人奮進的精神高地。
紅色歷史賦能紅色旅游
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員會和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辦公地就在山西國民師范舊址。犧盟會的成員們曾在這里為發動群眾、培養干部、建立武裝、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山西抗戰局面盡心竭力。據了解,從山西國民師范的校舍中共走出了93位共和國將軍,在這里舉辦的軍政訓練班等教育培訓團隊,共培育出4700多名優秀軍政干部,被譽為“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
如今只要是開放日,這里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各類團體進行集體學習教育活動,節假日的人流更是絡繹不絕。“我很深切地感受到當時共產黨人為我們民族解放做出的犧牲,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離不開當時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一位來自吉林省的游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的話道出了大多數人來到這里之后的感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牛駝寨戰斗是解放太原戰役中最艱苦慘烈的一次惡戰。據參加過太原戰役的老兵劉仁義回憶,戰斗“打得太慘了”“炊事員送飯沒有送成,哭著回來了,一個連只剩下十幾個人”……在歷經一個月的艱苦戰斗后太原市的東大門終于被打開,為奪取太原解放的最后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5000多名解放軍烈士長眠于此,他們用自己的犧牲贏得了太原的解放和共和國的新生。
劉仁義之子劉林林,曾數次來到牛駝寨“廟碉”父親曾戰斗過的地方,參加過多次相關紀念活動,還曾被新建路小學的老師邀請來為孩子們做“講解員”,還原當年的戰斗之激烈。“傳承革命傳統、繼承革命先烈遺志,仍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老人激動地說。
據杏花嶺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蕊介紹,杏花嶺區在紅色旅游方面,做了相當多的細致工作——在山西國民師范舊址拍攝了一系列的紅色微情景劇;培養全國“五好”紅色講解員;開展革命文物進社區、進校園的活動;對黃樵松起義接洽地舊址進行了認定等。“現在山西省提出了‘游山西、讀歷史’。游杏花嶺,就是在讀我們的黨史、讀我們的抗戰史、讀我們的解放史。之前一系列舉措為杏花嶺區進一步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李蕊說。
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小店之南,汾河東岸,隸屬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北格鎮的西蒲村風景正好:道路兩側整飭一新,目光所及,綠樹成蔭,村莊舊貌換新顏;汾河渡口的紅色教育基地黨旗飄揚,誓言鏗鏘,不時有遠來的客人,在此感受“紅色文旅”的獨特魅力。
在近現代史上,西蒲村涌現出了一大批平民英雄:他們渡口設伏殲滅日偽;他們面對敵人的兇暴殘忍寧死不屈,年輕的姑娘掩護受傷的解放軍戰士,古稀的老人用自己的壽材裝殮烈士遺體,還有一門五子四軍烈、兄弟二人擺渡船、婆媳智救解放軍……他們一身正氣打擊侵略者和壓迫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書寫了那段烽火歲月的光榮歷史,也為全村奠定了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
為了銘記奮勇抗爭、保衛自己家園的西蒲兒女,也為了進一步砥礪愛國之志,鼓舞全村人民團結奮進,書寫奮斗新時代的新篇章,西蒲村著手挖掘本土紅色革命史,通過與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師生共同成立鄉村振興研究與實踐基地,在村內深入發掘“農耕文化”、村情民史,通過查閱史料和邀請村中老人口述等方式,逐漸完善文字和實物資料,撰寫近現代紅色村史,建設了村史館;同時在緊鄰村子的汾河景區內建設了汾河渡口伏擊戰遺址廣場,并將以此為基礎深度挖掘農業旅游項目,通過鄉村的產學研結合,踐行文化產業助力振興鄉村的道路。
如今,西蒲村正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走上了紅色文旅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我們利用緊鄰濱河東路和208國道的區位優勢和依托汾河公園三期風景優美的環境優勢,正在大力建設‘西蒲村汾河灣鎮河小館文化民宿’項目,將其打造成具有度假、休閑、文化、旅游等功能的精品鄉村民宿項目。”村黨支部書記趙宏彬自信地說。
“這兩年西蒲村的變化很大,村子變漂亮了,游客也多了,老百姓的收入也上去了。”據趙宏彬介紹,如今,這里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太原市各縣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大中學校等大批游客,紅色旅游已經成了村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
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走進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成中學校史館,聽著講解員激情澎湃地解說,時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1937年:風華正茂的成成中學校長劉墉如,帶領200多名師生在紛飛的戰火中投筆從戎。兒子被綁架,學生們一個個倒在鬼子槍口……劉墉如咬牙挺過了一道道難關,帶領著這群娃娃兵一路戰斗、一路成長,經歷大小戰役無數,至抗戰結束僅不到20人生還。
“參觀完成成中學校史館回來后,孩子的觸動特別大,變得懂事多了,不再像以前老是叫苦叫累了。”市民牛建軍告訴記者,現在的孩子家庭條件普遍較好,往往缺乏拼搏意志,“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讓他們知道先輩們流血犧牲的不容易,讓他們學會珍惜當下生活,奮斗的勁頭也更足了。”
太原五中的前身是1906年成立的山西公立中學堂,1913年改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這里是山西第一個團組織、黨組織的發源地,先后走出了高君宇、賀昌、彭真、王振翼等早期革命先驅。
每當新生入校時,第一站總是校史館,老師們繪聲繪色地講起學校的光輝歷史,一段段崢嶸歲月映入同學們眼簾,那些為革命事業奉獻全部的偉大校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五中學子奮發圖強。
“了解了學校的歷史后,就更加欽佩五中學子的各位前輩,我認為他們這種為了后人的幸福獻出自己生命的行為,無疑是十分偉大的。”一位學生代表在參觀完校史館后表示,“這種紅色文化在我心底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會成為我前進的一種動力。”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通過重溫黨史,我也認識到了要立足于課堂、尊重歷史、放眼于未來,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優秀的人才。”太原五中教師任俐激動地說。
在太原,其實不僅僅是太原五中的全體師生,這股“學百年黨史、傳紅色精神”的熱潮正在全市各行各業都蓬勃涌動著。
山西猛虎集團是太原最大的民營安保企業,承擔著全市很多公共場所和社區的安保工作。這家以退役軍人為骨干力量的企業,把黨史學習和紅色教育一直作為日常工作來抓。“無論在哪里,都要聽黨的話,跟黨走,服務好國家和社會。”曾擔任太原市委常委、太原警備區司令員、現任猛虎集團黨委書記任玉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牢記歷史,才能不忘初心。
“太原市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旅游大市,通過深挖紅色資源,不斷提升紅色文化的感召力,為太原文旅產業發展增添了一張新的名片。”山西省品牌協會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雷建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把全市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是科學有效保護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途徑,更有利于紅色基因的傳承。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