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至23日在湖南衡陽舉行的第三屆湖南非遺博覽會上,AI、AR等數字技術,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本屆博覽會以“非遺潮起,薪火‘湘’傳”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98個非遺項目,展區面積超5000平方米,集中展示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成果。湖南各市州非遺代表性項目被一一呈現,科技感拉滿。展會現場還利用湖南8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200余件非遺作品打造“非遺生活家”。“讓傳統與現代碰撞,非遺與時尚融合。”
2024-09-24 12:50:58一把黃泥,一雙巧手,在勻速轉動的旋轉盤帶動下,不一會兒工夫,一件彩陶工藝品的泥胎就成形了。看似簡單的操作,閻建林已孜孜不輟36載。64歲的閻建林是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河口村居民。他不僅是甘肅省級陶器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還憑借精湛的制陶技藝,重現史前馬家窯彩陶的精細和柔美,成為傳播馬家窯文化的“使者”。馬家窯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代表。
2024-09-23 12:51:59羊城晚報訊記者符暢、通訊員張淑婷報道:17日晚,一場盛大的原生態舞火龍民俗活動在廣州市白云區均禾街各村、平和大押精彩上演。今年均禾街共有28條由藤枝和榕樹葉精心扎制而成的“火龍”。中秋夜,各村街道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當晚,最熱鬧的當屬“龍騰萬家火龍聚首”這一幕,只見清湖村4條威風凜凜的“火龍”巡游至清湖牌坊,現場火光沖天,龍影翻騰。據悉,舞火龍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已有數百年歷史。
2024-09-18 18:20:599月9日,“新疆土陶藝術展”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2006年“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次展覽是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聯合主辦,喀什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新疆藝術學院、石河子大學支持,展覽時間將持續至11月24日。
2024-09-13 16:22:57中新網蘭州9月11日電 “詩意甘肅·絲路長風三千里”系列活動“大塬長歌慶陽詩會”10日晚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環州故城舉行。古為邊塞的環縣邀四海賓朋以詩歌唱和,走進“皮影之鄉”的光影魅力。據了解,詩會運用大型燈光投影營造沉浸式演繹空間,300多名演員通過朗誦和情景表演的形式,用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深情詮釋動人詩篇,將詩詞的文字之美具象化、藝術化,描繪出慶陽和環縣的人文之盛、自然之美、氣象之新。
2024-09-12 17:50:51“有衣無銀,不成盛裝”,銀飾自古便是苗族必不可少的裝飾品。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每逢年節或喜慶活動,苗族姑娘們身穿民族服裝,戴上款式豐富、造型精美的銀飾,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銀飾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縣共有銀飾制作非遺傳承人46名,69歲的楊正貴是唯一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機器生產越來越普遍的當下,楊正貴仍堅持純手工制作。
2024-09-11 15:09:27隨著越劇《新龍門客棧》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近年來,不少劇種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有趣元素,結合當下觀眾的興趣,讓古老的戲曲更富有時代特質,也喚起了更多年輕人對戲曲的好奇心。越劇演員陳麗君(左)和李云霄在越劇《新龍門客棧》演出中。2023年3月劇目上線,很快形成了口碑傳播效應。但是,傳統戲曲進行沉浸式設計,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瓶頸。“如果景造得更真實,增加與人物之間的互動,會很好玩。
2024-09-09 18:56:38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舉辦。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其他21個省份的300余個非遺代表性項目、400余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展。非遺展作為“文化潤疆”品牌活動已連續舉辦4年。
2024-09-09 18:55:22音樂藝術能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激發個體情感與民族情懷。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之一,千百年來,戲曲音樂深入人心,極具藝術感染力,傳遞著中華民族對仁、義、禮、智、信等價值的美好追求。今天,戲曲音樂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綻放出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戲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探索,可以拓展音樂創作的空間,讓古風古韻煥發更加蓬勃的生機。
2024-09-04 16:47:30《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