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肉毒素出廠價20元,包裝成進口水貨賣上千”“制假售假、違規運輸、針劑注射培訓速成、無資質人員打‘黑針’”……3月17日,新京報報道的肉毒素亂象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
肉毒素是一種神經麻醉劑,可以通過麻痹皮下神經,消除皺紋或者避免皺紋的生成,達到美容效果,近年來成為醫美圈火爆的“美容針”之一。但作為一種藥品,肉毒素也有副作用,一旦出現肉毒素中毒,會導致患者呼吸困難、臟器衰竭,甚至死亡。
因其濫用存在巨大風險,國家藥監局對肉毒素生產、銷售、運輸、使用各環節,都做了嚴格規定。透過一些機構、人員行為與國家藥監局規定的反差,可以對這一行業亂象有一個清晰認識。
在生產、上市環節,目前國家藥監局僅批準上市6種肉毒素。也就是說,除了這6種,其他肉毒素都是假的,不能上市,更不能使用。但現實是,市面上肉毒素很多。今年1月,央視就披露了一家生物制品公司在生產肉毒素凍干粉針劑成品。
在銷售環節,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6種肉毒素,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包裝上均印有中文標識和溯源碼。而一些藥商和醫美微商宣稱“正規進口,但沒有國內批文”,不過是騙人的鬼話。因為“正規進口”的,一定有“國內批文”;“沒有國內批文”,肯定是非法廠商和小作坊生產的。
對于肉毒素的運輸、使用,國家藥監局也有明確要求:冷鏈配送運輸到醫院;只能在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醫療美容診所備案的醫療機構使用。假肉毒素基本是常溫運輸、存放,而在使用環節,很多被稱為“代打”的非法行醫者,在衛生條件很差的出租屋,將假的肉毒素打到愛美人士的臉上、身上。
真的肉毒素價格不菲,出廠價僅20元的不可能是正品。對將假藥注射到愛美人士身上可能引發的健康風險,生產者、銷售者、注射者都不難預見,但在巨大利益面前,有人已經顧不上其他。
這些人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肉毒素是藥品,未經國家藥監局批準的肉毒素是假藥,擅自生產、銷售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
需要說明的是,生產者、銷售者構成該罪,并不以造成嚴重后果為前提,生產、銷售行為本身蘊含著巨大的社會危害性。
至于“代打”者,他們不具有國家藥監局規定的肉毒素使用者“資格”,一旦其注射行為造成愛美人士健康受損的后果,則構成非法行醫罪。
司法實踐中,已有多起假肉毒素生產、銷售、注射者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但仍有很多人趨之若鶩,試圖在亂象之下分得一杯羹。根治這一亂象,除了加大打擊力度,還有一些其他工作要做。
首先要強調的是社交平臺的監管責任。國家對肉毒素的監管很嚴格,假肉毒素不能“光明正大”交易,銷售商多通過在社交平臺發布廣告等方式來擴大銷路。新京報記者在社交平臺輸入和肉毒素有關的關鍵詞,可以搜索到大量藥商廣告,有的直接發布成箱的肉毒素圖片或視頻,也有的以科普甚至“打假”方式做宣傳。
無論是“明目張膽”宣傳,還是經過一定偽裝宣傳,藥商發布這些信息的目的都昭然若揭,無非是賣假藥。因此,不管是從法律義務層面還是從承擔社會責任層面,社交平臺都不能為假肉毒素非法交易提供宣傳平臺。同時,監管部門也不妨與社交平臺合作尋找線索,以順藤摸瓜打擊相關違法行為。
還要提醒愛美人士擦亮眼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到正規醫療醫美機構注射“正品”肉毒素沒問題。但“退而求其次”,為了省錢注射“贗品”,存在巨大風險。在“美”和“健康”之間如何選擇,理性人不該有任何的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