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公募降費啟動。
3月19日晚間,據澎湃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37家公募發布公告稱,為降低投資者的理財成本,自2025年3月21日起,公司旗下部分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調整為基金管理人承擔。
具體來看,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指的是指數基金支付給指數公司的指數許可使用費,按照慣例,指數使用費一般每日計提,按季支付,且按費用實際支出金額列入當期費用,由基金托管人根據基金管理人指令并參照行業慣例從基金財產中支付。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很多指數基金會對指數使用費進行了分檔設置,將指數使用費跟規模掛鉤,比如設置指數使用費金額下限或者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酌情降低指數使用費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之前,指數使用費是按照“新老劃斷”的原則收取的。
2020年7月31日,證監會曾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3號——指數基金指引(征求意見稿)》,明確新申報產品標的指數許可使用費由基金管理人承擔,不得從基金財產中列支,進一步降低基金運作成本,已核準或注冊的指數基金可參照執行。該指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這也就意味著,此次調整主要針對的是2021年2月1日之前成立的老產品。此次調整后,這些已發布公告公募旗下全部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
據Wind數據統計,目前由基金財產承擔指數使用費的基金一共有689只(僅計算初始基金),使用費率大部分在0.0004%至0.06%之間,部分基金還根據不同的規模設置不同的指數使用費,或設置上下限金額。
“在指數基金費率改革之后,隨著賺錢效應降低,可能會有更多基金公司把戰略重點重新轉向主動權益基金。”一位公募業內人士表示。
但也有公募內部人士指出,低費率環境可能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指數基金,尤其是寬基ETF。2025年以來,數十只指數基金集中獲批,市場增量資金持續增加,被動投資占比或進一步提升。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指數使用費轉為管理人承擔后,會直接增加運營成本,尤其對管理規模較小、議價能力弱的中小機構,可能擠壓利潤空間。部分公司或被迫削減產品線、延緩創新,甚至退出低費率賽道,加劇行業分化。
“但長期看,倒逼機構優化成本結構,或轉向特色化、主動型產品尋求差異化競爭。頭部公募憑借規模效應和資源整合能力,受影響相對可控,行業集中度可能進一步提升。 ”上述人士進一步稱。
整體來看,大部分公募人士認為,費率透明化與成本降低有助于提升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信任,推動行業從“規模導向”向“服務導向”轉型,形成良性競爭生態。
2023年7月,證監會發布實施《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明確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分“三步走”,按照“管理費用-交易費用-銷售費用”的實施路徑分階段推進,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在多家頭部基金公司的帶動下,基金行業普遍將主動權益基金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別下調至 1.2%、0.2%及以下。
2024年11月,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華安基金、華泰柏瑞基金這6家公募官網公告稱,調降旗下大型寬基ETF費率,管理費率統一調降至0.15%,托管費率統一調降至0.05%。
2025年1月2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要進一步穩步降低公募基金綜合費率,在已經降低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交易費率的基礎上,2025年起還將進一步降低基金銷售費率。
“目前管理費用和交易費用的降費改革已然落地實施,此次甚至兼顧到了指數使用費,預計銷售費用的深化改革也將很快到來。”業內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