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人類生活最小單位,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為解決住宅小區治理難、在職黨員管理難、各方資源共享難、資金資產規范難、基層陣地整合難等“五大難題”,浙江省溫州市委、市政府堅持問題導向、民生導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社區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部署推進“共享社·幸福里”建設,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打造創新型城市、友好型社會,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實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堅持黨建引領 夯實組織架構
加強執政黨建設是推進政黨現代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這句話告誡我們要深刻意識到社區作為人類社會生活共同體的最小單位,其治理能力是直接影響黨對基層治理領導力、服務力、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溫州市現在有各類住宅小區2000多個,覆蓋居民480余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二分之一,居住小區已經成為增進城市居民福祉的重要陣地,而開展黨建引領“共享社·幸福里”工程是新時期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一項創新工程。
溫州全面推進小區黨組織組建,以“一小區一黨支部”的形式,今年底前普遍建立隸屬于社區(村)黨組織的小區黨組織,因地制宜設置樓棟黨小組,推動把黨的組織體系延伸到城市治理最小單元。緊盯現有溫州老舊社區治理的空白點、薄弱點,創新組織設置方式,通過社區聯建、行業共建等方式,打破社區地域限制、條塊堡壘,推動現有“歐江紅”黨建組織進小區、入樓院、上網格,特別針對無物業,無居委,無黨委的老舊小區,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無盲區”組織架構體系,著力解決黨組織向下延伸不夠,覆蓋面不廣的問題。通過黨建引領、事物共商、陣地共用、多元共治,構建社區、駐扎單位行業領域黨建互聯互動機制;推動黨建引領“共享社·幸福里”社區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機融合,構建“1+n”多方配合的治理新體系。夯實基礎強健治理“筋骨”體魄,延伸“最后一公里”社區的基層治理是否能夠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傳達到居民的心里,正是檢驗社區基層基礎的硬度和強度的標尺。
聚焦人民生活 創造幸福家園
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石,事關執政黨根基的鞏固、人民切身利益、社會和諧穩定,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受的基層治理共同體。這也是“共享社·幸福里”基層建設的指導方針。社區治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造溫州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保障溫州居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實現社區善治,助推友好文明城市的發展進程。堅持治理為人民,維護好居民主體的主體權利。
居民的幸福生活是黨組織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區治理的目標就是要讓居民享受多元共治的成果,從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溫州“共享社·幸福里”的建設,也是對于新時代基層建設的實踐,更是對“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的有力探索。人民不再將“基本生存”作為唯一的需求,更是把“美好生活”作為目標期待。溫州“共享社·幸福里”的建設,是對于新時代基層建設的實踐,更是對于“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的有力探索。人民不再將“基本生存”作為唯一的需求,更是把“美好生活”作為目標期待。這就要求社區服務供給由“低水平向高質量”轉型,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治理中心也必須從抓住“大事”轉變為關注群眾“身邊小事”“日常事”。聚焦為民,為幫助人民群眾適應城市化帶來的空間形態、居住形態、產業形態、社會形態深刻變化,解決好如何讓基層黨建實效切實落實到“民生共享”、如何以黨建為引領辦好“民生實事”的問題,把群眾之“憂”變成安居之“優”。全面部署推進“共享社·幸福里”建設,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推動友好型社會建設。
搭建數字平臺 暢通信息渠道
搭建數字化時代下基層社區治理與數字化黨建新模式,建設集合數字服務平臺及智慧村,融入“共享”元素,圍繞組織架構、機制體系、陣地建設、共建共享、智慧運行等內容,將社區真正打造成為民服務的平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推動黨建引領下的數字化居民生活共同體和社區基層智治新格局,集成社情民意“村情圖”,打造幸福小區特色場景。
增進居民之間的信任程度,黨組織可以按小區單元樓為單位,將每一戶的至少一位成員拉入微信群里,鼓勵居民將自身的問題分享出來,并鼓勵其余居民群策群力,幫助有困難的居民解決難題,從而增進鄰里之間的信任感。溫州市平陽縣黨組織通過將社區居民的信息匯集在數字平臺,為每個住戶設立屬于自身的“百姓碼”,每個居民都是微網格的信息承載者。微網格接收人員會根據居民的身份信息和留言,及時準確告知民眾的關于本市縣區的相關信息。例如,不同省份的防疫政策有差別會對居民的省外出行造成困擾,而此時微網格成員則可以根據居民的出行情況和當地的防疫政策提供相應的出行建議。根據居民的信息進行定期走訪,了解居民生活狀況,從而有利于解決居民關于育兒、養老、就醫、入學和鄰里糾紛等問題。微網格成員通過線上實時了解居民的生活狀況,并走訪援助,改變了以往”民眾求辦事”的治理方式,提升社區管理的效率和針對性,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迭代治理機制 提高社區效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這一目標也明確了以黨政領導集體為主心骨,社會各主體廣泛參與、建言的社區治理模式。黨和政府審時度勢地將社會治理中心下沉到社區層面,不僅符合新時代社區治理模式傳承轉變的需要,也是促進基層群體以社區為基本活動單元更好生活、促使基層治理格局對接國家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必然要求。共享社區的發展需要社區擁有完善有效的規章制度為其限定實踐的可行范圍。完善社區的制度框架是適應多元主體共治社區的必然選擇,也能起到重新界定各方主體的職責范圍和打破現有以政府為“一元主導”的社區治理格局的作用。
探索業委會規范化建設,突出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厘清各方關系,規范完善業主委員會運作,加強對物業服務企業管理。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多方治理機制,全面推行黨員群眾建議、小區黨組織提議、聯席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業主(代表)大會決議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決議結果與實施情況報社區備案的“五議兩公開一備案”制度。全面推行小區業主公約,規范居民行為、維護公共秩序、保障群眾權益、調解群眾糾紛、引導民風民俗、協商垃圾分類,建立物業管理糾紛人民調解機制,提升小區自我管理能力。
強化工作引領 打造溫州特色
要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好社區黨組織黨建工作和黨員志愿服務工作,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員志愿者的自治能力,切實提高為社區居民辦事能力和辦事水平,營造和諧的社區氛圍和良好的社區環境。持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小區組織“無人干”到“一起干”。讓基層明確工作要求,靶向發力、有的放矢。加速構建多元共治新體系,推動小區事務從“無人監管”到“合力共管”。積極搭建資源共享新平臺,推動民生小事的處理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辦”。
強化政治引領,用好“共享社·幸福里”工作清單,聯動開展“紅色星期天”等活動;大抓網絡制治,健全網格隊伍制度體系,加強專職網格員履職培訓、開展“大腳板”大走訪、大排查活動、完善工作任務執行反饋體系;優化服務場景,融合型大社區大單元破難行動,緊緊圍繞“一老一幼”,持續推進黨群微家、鄰里食堂、兒童友好空間等場景建設,抓好示范創建單元驗收評審;加強改革破難,做好小區重大事項制度落地,全力推進業委會建設規范提升行動、無物業管理小區清零行動;深化數字賦能,緊抓列入“一地創新、全省共享”契機,持續迭代優化“共享社·幸福里”(智慧村社)數字平臺。打造具有溫州辨識度、在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金名片。
(第一作者胡振華系溫州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溫州市委改革辦“共享社·幸福里”研究委托項目負責人)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