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舊空調用了十幾年,耗電高、噪聲大,趁著政策補貼,換了臺一級能效的新款,補貼近2000元,還額外送了清潔服務。”家住杭州的趙女士算了一筆賬,以舊換新政策讓她節省了近20%的開支。
未來,隨著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資金注入,像趙女士這樣通過政策紅利實現消費升級的家庭將會越來越多。
這不僅是個人消費升級的“小賬本”,更是全國消費提質行動的“大縮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通過需求側擴容與供給側煥新的“雙向奔赴”,為中國消費市場按下提質“加速鍵”。
消費者(左)在湖北武漢一家商場里挑選手機。人民日報記者吳君攝
消費提質非一日之功,需政策與市場的持續協同。
在需求側,政策“強刺激”釋放消費潛力。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部署:“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
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現在的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斷升級,對于產品的提供方來講,一定要順應消費者的變化,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政策紅利直接觸達民生痛點。”貝殼集團董事長彭永東表示,居住服務消費在“擴內需、促消費”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當前,人們的居住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為居住服務消費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在供給側,需求升級倒逼供給革新,行業企業正以技術突破與模式創新回應市場期待。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社科處處長、經濟學院教授潘越表示,我國激活消費潛力舉措成效顯著,未來政策應聚焦線下、農村消費場景,推動消費品下沉。未來兩年,人工智能產品消費將爆發增長,出行、人力資本和健康領域將成消費熱點。
“‘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消費體驗的重構。”T3出行CEO崔大勇表示,平臺拓展“夜間出行”“旅游專線”等場景,目前已經積累了一些地面出行的供需匹配、系統調度、安全防護等場景應用的能力,這些能力未來可以在低空商業化應用場景復用。
供給側革新不僅提升效率,更創造新需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低空經濟”“數字新型消費”等方向,為行業開辟出“第二增長曲線”。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當需求與供給的齒輪緊密咬合,消費市場的每一次“提速換擋”,都在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