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灣養殖清退和生態修復工作完成
退養還綠 產業升級
7月24日,受今年第7號臺風“查帕卡”影響,文昌市會文鎮馮家灣一帶陰晴不定,邊海村轄區一處靠海的開闊地里,新種的黃瑾樹輕搖著綠枝?!斑@里就是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原來有84家東風螺養殖場,現已全部清退,并完成生態修復。”會文鎮鎮長洪震說完長舒了一口氣。
馮家灣I類生態紅線水產養殖清退和生態修復是文昌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的重點和難點,自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以來,文昌市做了大量工作——
為形成整改合力,文昌市成立了馮家灣I類生態紅線水產養殖清退工作指揮部,制定“作戰圖”,明確“時間表”,細致任務分工,壓實各級責任,統籌推進養殖清退和生態修復工作;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揮部對標中央環保督察整改銷號標準,對整改工作質量進行指導和評估。各小組成員實行日調度、日評估工作機制,白天挨家挨戶做群眾思想工作,晚上召開指揮部會議,對當天工作進行總結,研究部署第二天工作。
馮家灣I類生態紅線內大部分養殖場在生態紅線劃定之前已經建成,且水產養殖是村民唯一的收入來源,養殖場也是部分村民唯一住處,因此,清退工作遇到了較大阻力。
走進邊海村,養殖戶符永強向海南日報記者敞開了心扉:“政府工作人員天天‘泡’在村子里,跟群眾講環保理念,講政策,我們也不是不支持,就是有顧慮啊,水產養殖是我們唯一的收入來源,清退以后怎么過活?”
工作人員也知道,邊海村人多地少,全村耕地面積160畝,人均耕地只有約0.07畝,養殖場清退后,這些漁民家庭將面臨生計問題。
怎么辦?經反復研討,文昌市在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提出了創建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的構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生態環保整改和民生保障進行有效統籌,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洪震介紹,根據要求,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按照“五化”(即生態化、工廠化、標準化、產業化、規?;┖汀皟缮齼山怠保磩趧由a率明顯提高,養殖戶收入明顯提高,經營風險明顯下降,環境負荷明顯下降)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力爭打造國家漁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全省近海養殖污染整改樣板區,計劃投資120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2.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創建的現代化產業園里,文昌市專門規劃出1528畝土地建設安置區,對于符合入園條件的退養戶,按照統一標準和規定,鼓勵分期分批入園養殖。尤其是對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內84家退養戶,提出同等面積土地使用權置換的方案,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收效明顯。
截至目前,馮家灣生態環保整改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I類生態紅線內共需清退的195家、427.54畝養殖場及池塘,6月15日已全部完成清退,產生的固廢垃圾用于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區或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不產生新的污染。清退場地全部平整、復綠,生態修復工作完成100%。
文昌市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室負責人符永剛告訴記者,由于前期工作到位,補種紅樹等生態修復工作也比預計的提前了一個月完成。為做好后續生態維護,林業局安排有專人每天在修復區巡查,并負責給新植的樹木澆水等維護工作。
離修復區不遠處的產業園里,第一批養殖示范廠房已經竣工,4戶養殖戶入園試養。與此同時,園區經三路、緯二路等配套基礎設施也在加快建設。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王中告訴記者,目前,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已引進正大集團、海大集團、中國水產研究院東海所等14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渤海、藍海、鯤誠等3家水產公司入園項目已開工建設。(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何鴻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