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体育生自慰xxx,宝贝腿往外打开一点就不疼了,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护士洗澡被狂躁a片在线观看

您的位置:首頁 > 文旅

中國連續派遣6批高級農業專家組援助布隆迪

“種植雜交水稻是非常有效的幫扶”(共建“一帶一路”·第一現場)

2024年02月22日 11:16:3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楊 謳 閆韞明

布隆迪布瓊布拉農村省魯卡拉姆墾區雜交水稻減貧示范村水稻豐收。圖為中國援布隆迪農業專家和當地村民分享豐收的喜悅。

吳培洋攝

“瞧,我們的雜交水稻長得多漂亮!”從布隆迪最大城市布瓊布拉驅車前往中國援布隆迪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路上,中國援布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楊華德指著窗外成片的稻田說。

農業是布隆迪的支柱產業。自2009年起,中國政府連續派遣6批高級農業專家組赴布隆迪開展援外任務。“援助一個項目,發展一個產業”,中布農業合作為布隆迪實現“人人有飯吃、家家有所蓄”的發展目標作出了切實貢獻。

“我們的生活確實不一樣了”

汽車緩緩駛入村莊,路邊遍布二層小樓,還有工人在腳手架上忙著建新房。看見貼著“中國援助”標識的汽車,許多村民高興地圍上來。“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雜交水稻減貧示范村——林格四村。”楊華德說。

2018年,中國專家組在布班扎省基航佳縣林格四村建設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示范項目,向村里提供首季生產性投入基金和技術指導,從村里選擇知識青年作為技術帶頭人培養,并對合作社農戶進行培訓,村里共134戶1072人種上了雜交水稻。如今,林格四村的水稻單產增長136%,人年均擁有糧食900多公斤,全村實現了脫貧。

“他家是第一批示范戶之一”“這一戶剛剛蓋了新房”……說起林格四村的發展,楊華德如數家珍。看到村民約翰走過來,楊華德指向他身后的一座漂亮小樓說:“那是他家新蓋的樓房,對面是他建的大米加工廠。”

約翰有12個孩子。“我們家孩子多,以前這么多人吃飯是個大問題,一天能吃上兩頓就很不容易了。”他說,“現在,全家不僅頓頓能吃飽,還開了加工廠,孩子們也都上了學。”

“我們的生活確實不一樣了。”33歲的易吉德在一旁說,中國專家總是在田間地頭指導,大家遇到任何問題都會得到及時幫助。“我家以前只種了半公頃普通水稻,一年收成不到兩噸,還不夠自家吃。在中國專家指導下,我們種了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5公頃,每公頃產量提高到七八噸,糧食不但吃不完,還能拿出去賣,每季收入有1500萬布隆迪法郎(約合5244美元)。”

像林格四村這樣的示范村,中國援布高級農業專家組已經建了36個,未來還將繼續發展20個。不久前,距離林格四村不遠的林格六村舉辦了一場盛大儀式,村民載歌載舞,慶祝雜交水稻示范項目在該村落地。“相信雜交水稻會讓大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楊華德堅定地說。

“中國農業專家組培養了我”

“中國農業專家組培養了我。”布隆迪國家合作經濟發展署署長恩達·伊克基常常這樣說。

幾年前,伊克基還是一名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待業青年。2016年,27歲的他被在當地試種雜交水稻的中國專家組選為農業技術員,開始跟隨中國專家學習種植技術及管理知識,并逐漸成長為推廣雜交水稻技術的能手和布隆迪全國聞名的創業典型。由于表現出色,伊克基進入政府工作,如今已是高級官員。伊克基說,他始終感念中國專家組的培養之恩。

楊華德說,專家組一直堅持培養伊克基這樣的青年帶頭人,“只依靠專家組的力量是不夠的,一定要培養當地的農業人才”。青年帶頭人通常需要接受一年以上的理論和駐示范村實踐培訓。

艾力思特也是一名青年帶頭人。他在中國專家組的帶領下種上了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自家的吃飯問題,還被派往錫比托克省,駐點指導該省雜交水稻種植和推廣,成了一名本土專家。

僅2023年,中國專家組就培訓青年帶頭人48名、示范村農戶3600人次、大學生450人次。當記者問起在布隆迪8年多總共教出了多少學生時,楊華德想了想,笑著說“數不清了”。

“常聽專家組提起一句中國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許多農民學會了‘打魚’。”伊克基說,中國專家還常常告訴村民,努力才能實現發展,才能改變命運,這激勵了很多村民,“中國專家為他們提供了謀生手段和一技之長,種植雜交水稻是非常有效的幫扶。”

在中國專家組的幫助下,伊克基幾次赴華培訓和考察。“希望布隆迪與中國持續深化農業合作。”他說,中國也曾經歷貧困,近幾十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有中國作為榜樣,有中國專家組的指導,相信布隆迪也能實現糧食自給,擺脫貧困,走向繁榮。”

“相信再過3年,布隆迪水稻的雜交化率就能達到70%”

“來非洲參加援外工作的,都有一種情懷。”楊華德說。今年,第六期中國專家組為期3年的工作已展開。11名成員中有水稻、果樹、畜牧、水產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其中半數是上一期留下的。

楊華德從第三期開始堅守在布隆迪,還有幾名成員在援布前也參加過援助其他非洲國家的項目。中國專家組副組長、畜牧專家劉長輝曾在埃塞俄比亞提供農業技術培訓,水稻專家吳志平2004年起就在尼日利亞進行農業援外,此后又在烏干達耕耘5年。

從中國專家組駐地到布瓊布拉市區雖然只有20多公里,但因道路顛簸,開車往往得一個小時左右。遇上雨天,土路都和了泥,泥水能沒過半個輪胎。在這樣的條件下,專家們每個月平均有25天都在出差、下鄉。專家組的幾臺車常年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行駛,平均4年就得報廢。“每臺車每年至少得開六七萬公里。”楊華德說。

布隆迪氣候條件好,全年都能種植水稻,中國專家組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每天早上5時起床,6時開始一天的工作,已經成為所有專家的習慣。“每年春節,也就除夕大家聚個餐,熱鬧熱鬧。”劉長輝笑著說,“第二天又接著干活去了。”

“在布隆迪,生活條件確實比較艱苦,工作任務也很繁重。”楊華德說,“這里自然條件這么好,能為當地人普及更多農業技術、創造更多價值,我們再累也心甘情愿。”

2022年5月,布隆迪總統恩達伊施米耶向楊華德頒發榮譽證書,表彰他為布農業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恩達伊施米耶表示,中國專家組成功將布水稻產量由平均每公頃3噸提升至10噸,實現了飛躍性增長。

今年59歲的楊華德即將到退休年紀,但他希望繼續駐守在布隆迪。“按目前的發展速度,相信再過3年,布隆迪水稻的雜交化率就能達到70%,基本上可以實現全國糧食自給自足。”楊華德說,他對那一天的到來充滿信心。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7日 03 版)

責任編輯:越玥
  • 雜交水稻
  • 水稻
  • 農業
  • 三農
  • 農村
  • 種植業
歡迎關注中國城市報微信號
分享到: 

關于我們

城市服務

報社業務


網站備案號:京ICP備15005404號-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39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90005 舉報郵箱: 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郵編 100733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读书| 萨迦县| 金溪县| 德惠市| 南澳县| 望城县| 四子王旗| 白沙| 麦盖提县| 武穴市| 岑巩县| 霍州市| 萨嘎县| 东丰县| 慈利县| 海丰县| 灵台县| 日照市| 石门县| 屏东市| 涞源县| 海淀区| 讷河市| 务川| 清丰县| 卓尼县| 九龙县| 株洲市| 潢川县| 平塘县| 阜城县| 修文县| 绥棱县| 勐海县| 章丘市| 丰宁| 福清市| 华池县| 万荣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