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國石油乍得公司員工韓丹(左一)在玉門油田總部開展石油原油相關實驗。新華社記者 王銘禹 攝
新華社蘭州4月22日電(記者文靜、王銘禹)穿上白大褂實驗服,戴好口罩,緊盯測量儀上的刻度表……在位于中國西北的甘肅省酒泉市玉門油田總部實驗大樓里,27歲的非洲小伙韓丹對剛采出的石油原油進行密度分析,判斷這批原油的質量。
韓丹是中國石油乍得公司的一名員工。今年2月,他來到甘肅省酒泉市,參加了為期35天的玉門油田中非技能人才培訓,內容包括技能提升訓練、跨文化交流、安全應急強化等。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在石油煉化、太陽能開發、旱作農業等方面積累大量經驗的甘肅省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持續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技術合作,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寫照。
玉門油田乍得公司副經理蔣銳介紹,玉門油田依托長期對口支持乍得采油、煉油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率先加入中非人才培養合作計劃,并與中國石油乍得公司攜手合作。
“我們計劃在為期4至5年時間內,完成所有乍得籍員工的培訓工作,在當地逐步推廣中國石油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他說。
一張光伏面板、一塊控制器單元、一個小型水泵……在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太陽能光伏產品展覽室,這座占地不足一平方米的太陽能泵站,是甘肅省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開展太陽能民用化合作的縮影。
“別看這個太陽能泵站體積小,卻有很大的能量。”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喬俊強說,這款研制于2017年8月的產品,已先后輸送到巴基斯坦農業研究理事會和尼泊爾農業研究理事會的示范農場。
“太陽能泵站日均可抽水16噸,能滿足8畝農田灌溉或320人的飲用水,在當地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喬俊強說。
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黨委書記魏軍說,技術和產品的不斷示范推廣,強化了甘肅省太陽能技術產品國際化輸出成效,拓寬了太陽能先進實用技術產品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轉移轉化的發展空間。
據介紹,截至目前,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承辦了可再生能源技術培訓項目102期,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2500余名技術人員和政府官員。
2023年9月拍攝的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龍瑞軍教授。新華社發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龍瑞軍教授的辦公室,懸掛著一幅“一帶一路”全景地圖。多年間,他的腳步遍布地圖上多個國家和地區,沿途播撒農業合作的種子。
不久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 國際合作項目啟動會上,龍瑞軍就“環喜馬拉雅草地植被多樣性對牦牛擇食特征及其泌乳性能的影響”項目匯報了研究內容和工作計劃。
“項目計劃通過開展實地研究、開辦培訓班、技術轉移等方式,為南亞山區帶去先進的發展理念和養殖模式。”龍瑞軍說。
20多年來,龍瑞軍團隊陸續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尼泊爾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農牧合作。在他們的努力下,來自甘肅的馬鈴薯、牧草等“希望之種”正在更多國家落地生根,惠及當地民眾。
一批又一批中國科技人員成為古絲路上的新使者,帶著“中國技術”“中國經驗”,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技術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