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商用車企業股改和并購的動作頻頻。其中,涉及東風股份、福田汽車、中國重汽、中通客車、濰柴動力、康明斯在內的多家卡客車和零部件企業。
“目前,商用車行業已進入新一輪調整期,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均面臨諸多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車企通過股權轉讓、資產重組和并購等方式優化資產配置,激發企業活力和內在動力,不失為一條有效的路徑。”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些調整和變動,不僅能夠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還對商用車行業的未來發展走勢帶來積極影響。
轉讓股權聚焦核心業務
近年來,商用車企業股權變更、資產重組的步伐明顯加快,但原因和目的卻各不相同。梳理以往商用車企業股權變更的事項可以發現,除了響應國家號召,還包括因經營壓力出售股權、引入新投資者獲得發展資金以及為上市之路清障等。
“商用車企業進行股權轉讓和資產重組,其目的一般是為了最大限度減輕債務負擔,甩掉不良資產,優化資產配置,從而更好地發展主業。”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剝離資產,還是增資入股,抑或是全盤收購,體現的都是企業在戰略方面的重大調整,而具體到今年商用車行業的股權變更事件,依然有不少企業是為了趨利避害,減輕負債壓力。
4月7日,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公開掛牌轉讓北京智悅發動機有限公司60%股權的公告。福田汽車方面表示,本次交易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相關資產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公司聚焦資源投入主營業務,繼續夯實在主營業務領域的優勢。不久后,福田汽車再次發布關于公開掛牌轉讓北京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有限公司12.02%股權的公告,以此促使國創中心引入多元化股權結構和增量資金,促進其更好地發揮國家級技術中心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5月17日,福田汽車發布關于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受理的公告。這意味著一直備受關注的“北汽集團擬30億元參與福田汽車定增”的股權再融資事項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本次非公開發行完成后,北汽集團對福田汽車的持股比例將達40%以上,控制權進一步加強。
對此,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指出,頻繁轉讓子公司股權、出售資產以及接受控股股東定增,證明福田汽車正試圖通過資本運作來籌措資金,緩解負債高企和現金流緊張的壓力。
“通過股權轉讓、戰略重組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能夠助力企業剝離‘非主業’,集中精力聚焦于商用車核心業務。這樣一來,車企既可以降低市場風險,也能擁有更強的資本實力,提升主營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曹鶴說道。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無論是轉讓方,還是被轉讓方,如果股權轉讓處置得當,的確可以給各方帶來新的生機和希望,近期東風股份的股權變動亦是如此。
隨著東風股份控股股東的變更,東風輕型商用車將直接劃入東風集團的管控。對于東風集團來說,能夠加強資源與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完善對商用車業務板塊的布局,進一步增強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而東風有限的“讓賢”之舉,不僅可以更加高效、有針對性地聚焦主營業務,還能精簡自身的股權結構,達到“瘦身”增效的目的。
加速轉型升級強化競爭優勢
從當前的市場環境和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商用車企業轉型升級、優化整合的需求尤為迫切。
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國內商用車企業要面對供應鏈紊亂、物流受阻、原材料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加之商用車市場進入下行通道,使得不少企業遭遇經營業績下滑、財務狀況不佳的困局。今年一季度,國內主要上市商用車企業銷量及經營持續承壓,總體形勢不及預期。在已發布一季度財報的9家商用車企業中,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的僅有兩家,其余幾家車企的凈利潤均有大幅下滑。
除此之外,“雙碳”目標的提出與汽車“新四化”的浪潮涌動,正在倒逼商用車行業轉型升級,市場競爭也趨于多元化。不過,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新領域的探索和研究上,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于商用車企業來說,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資金壓力。
在巨大的經營和財政壓力下,商用車企業無論是進行股權變更,還是資產重組,都是為了更好地優化資產配置,增加資本實力,強化在行業中的優勢地位。對此,中國公路學會高級技術顧問裴志浩認為,在汽車行業迎接大變革、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商用車企業既有新的機遇,也要面臨著諸多挑戰。可以說,不改革就難有出路。
“股權轉讓和資產重組是值得關注的企業資產重新配置形式,對于商用車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影響力大有裨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市場風險增大、疫情影響尚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通過股權轉讓、資產重組等方式增強抗風險能力,擺脫各種不利和干擾因素,無疑有利于商用車企業加快轉型步伐、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國內,商用車行業基本處于‘群雄割據’的狀態,雖然頭部企業各有看家本領,但在核心技術、盈利能力、整體競爭力等方面,與國外商用車巨頭仍有一定差距。通過股改、收購抑或是資產重組等方式激活商用車企業活力、提高競爭力,的確是可行之舉。”裴志浩補充說。
對于此次定增募資30億元,福田汽車也表示,旨在進一步提升公司資本實力,繼續對汽車行業新能源化、智能化的技術更新和結構升級進行戰略布局和產品儲備。這將有利于公司在業務拓展過程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鞏固公司在行業的市場地位,增強持續盈利能力。
此外,為鞏固和拓展市場優勢,不少企業還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來提升自身實力。今年以來,濰柴和康明斯為延伸產業鏈,先后完成對業內企業的收購。這兩項并購,不僅豐富了企業的產品組合,還加快了其轉型升級的步伐。
“相較以往,今年大部分整零企業的股改和并購,除實現內部優化之外,更多是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穩固在行業中的地位。”有汽車行業分析師指出,隨著產業變革加劇,市場競爭會愈發激烈,未來將有更多商用車企業加速改革和轉型的步伐,力爭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存量競爭加劇抱團發力成趨勢
種種跡象表明,商用車行業“躺著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對此,多家商用車企業紛紛表示,目前的市場競爭狀態已經由增量競爭轉變為存量競爭,并警示行業未來可能將面臨多重風險。除了“內憂”外,隨著商用車合資股比限制的放開,沃爾沃、戴姆勒、斯堪尼亞等國際主流商用車企業,正深度布局國內中高端卡車細分市場,未來商用車行業的競爭將會愈發殘酷,也將加速產業調整和企業的優勝劣汰。那么,在如此復雜的市場形勢下,商用車企業進行股改和并購,能否給企業帶來新契機?
對此,曹鶴認為,目前國內傳統商用車市場競爭格局已非常穩固,短期內并不會發生明顯變化,但通過優化股權結構,改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能為商用車企轉型升級增添新動能,并在商用車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的排位賽中,獲得先發優勢。
“一直以來,自主品牌在國內商用車市場中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話語權。但現階段,商用車企業除了面對自身技術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外,還有來自國際、國內市場以及汽車‘新四化’等多方面的挑戰。”上述汽車行業分析師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商用車技術競爭和市場競爭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沃爾沃、奔馳、達夫、斯堪尼亞、日野等知名商用車企業在電動化、智能化、自動駕駛等領域,呈現出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部分造車新勢力如尼古拉、特斯拉等也推出了技術先進的氫燃料、純電動重卡車型。因此,對于國內商用車企業而言,如果不通過深度改革,加速轉型升級,未來前景將會十分堪憂。
由此看來,在商用車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大趨勢下,除了進行股改和并購,企業之間強強聯合也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發展愈發向好。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5月,新能源商用車逆勢崛起,銷量同比增長83.3%。據羅蘭貝格預測,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商用車滲透率有望達到20%,進一步凸顯這一領域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此背景下,商用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正積極尋求技術突破,國內自主品牌爭相在新能源商用車賽道謀劃布局。截至目前,傳統商用車企業如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上汽集團、福田汽車等紛紛加大新能源車型的開發和投資力度,密集發布新能源汽車戰略。不僅如此,繼比亞迪、長城汽車旗下的長征汽車全面停產燃油車后,漢馬科技也于近期宣布,公司將于2025年12月停止傳統燃油車的整車生產,未來將專注于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業務。
“在更具增長潛力的領域積極謀變,合理進行資源配置,是商用車企業應對當下困境的良策。”薛旭指出,無論是跨國企業還是中國本土的商用車企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趨勢已勢不可擋。但隨著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不斷增多,商用車行業將面臨更多的新問題和新考驗,如果車企還像以前一樣單打獨斗、各自為戰,或許很難突出重圍。
“商用車通過股改和并購,優化業務結構,增強資本實力,有助于加快向新技術領域轉型,是行之有效的現實路徑。”薛旭進一步指出,未來在新能源化、智能化等新賽道布局中,像中通客車這樣,通過聯合增資,加強與其他企業合作,加快產品驅動轉型的方式,也會頻繁地出現。
“在加速推進商用車電動化、智能化的進程中,如果車企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形成技術共通,不僅能縮小產品差異化,還能通過合作化平臺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及豐富產品功能,對于車企來說,是雙贏的局面。”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集中行業優勢資源、迅速提升產品競爭力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如今,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已成為車企抱團發展的一個新契機,也是在汽車產業變革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尋找更適合生存方式的選擇之一。
(圖片來自本報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