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正被一場關乎歐洲汽車工業命運的激辯籠罩。
據《路透社》報道,其獲取的一份歐盟委員會提案草案顯示,3月5日即將發布的《汽車行業行動計劃》將祭出組合拳:強制提升電動汽車電池本土化比例、加速公司車隊電動化、豁免零排放重卡道路費用,并探索購車補貼新模式。
這些舉措的背景是,歐洲電動車市場2024年銷量下滑5.9%。不過,草案尚未發布,卻已經引發了關于“產業保護主義”與“轉型代價”的激烈爭論。
當地時間2025年3月3日,比利時布魯塞爾,在歐洲委員會總部貝爾萊蒙特,歐洲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在關于歐洲汽車產業未來的戰略對話結束后接受媒體采訪。
根據草案,歐盟擬對占新車市場60%的“公司車隊”下達電動化加速令,這被智庫Transport & Environment車輛政策總監朱莉婭·波利斯卡諾娃視為“真正撬動市場的杠桿”。但與此同時,德國去年突然取消購車補貼導致當地電動車銷量暴跌27%的教訓,讓業界對政策延續性充滿疑慮。意大利汽車工業協會ANFIA已公開呼吁取消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罰款機制,稱車企面臨的150億歐元罰金威脅“正在扼殺創新投資”。
“歐洲每塊動力電池的成本比中國高38%。”咨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數據揭開了歐洲電動化緩慢的核心原因之一。草案中關于“電池組件歐洲本地含量要求”的條款,被視為對抗中國供應鏈優勢的防御手段。但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即將投產,蜂巢能源德國基地獲得歐盟補貼——歐洲本土化戰略反而依賴中國技術輸入。
更微妙的是,草案允許外資企業通過與歐洲公司合作獲得支持,這種“技術換市場”的模式正在寶馬與長城合資的光束汽車、Stellantis與零跑的合作中悄然推進。
當中國車企的平價電動車開始登陸歐洲港口,歐盟內部出現了政策分裂。法國大力推動“歐洲制造”門檻,支持雷諾達契亞Spring等2萬歐元以下車型;德國則擔憂本土高端品牌受沖擊,主張通過45%關稅進行抵抗。
2024年歐洲電動車平均售價仍高達4.8萬歐元,而中國品牌同類產品的價格大約低30%-40%。行業分析師指出,“歐洲需要比亞迪這樣的‘價格屠夫’倒逼降本,但又恐懼市場被蠶食”。
在布魯塞爾的政策討論桌上,兩個場景形成對照。一邊是大眾汽車因電動化投入過大導致利潤率降至3%,另一邊是特斯拉通過向傳統車企出售碳積分年賺10億美元。這種矛盾迫使歐盟在草案中預留了“財政救濟”空間。但環保組織警告稱,任何放寬排放目標的妥協都將動搖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政策基石。
歐盟的電動車新政草案,在全球化競爭與產業保護之間“來回橫跳”。當中國掌握75%的電池產能、美國憑借《通脹削減法案》吸納產業鏈投資時,歐洲試圖用“本地含量”筑起防線。
但這場行動能否成功,不僅取決于充電樁建設速度或補貼力度,更在于能否在開放與保護、環保目標與商業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正如一位德國汽車工程師此前在采訪中所言:“我們正在為過去十年對電動化的遲疑付出代價,現在每項政策都像是在急救室做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