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沱湖上生活了幾十年,沱湖的水和環境變化大嗎?”“政府在治理沱湖生態上出臺了哪些政策和舉措?”在安徽省五河縣沱湖鄉,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法律與人文藝術學院學生黨支部為主體的“淮河生態旅行團”16名大學生,深入街頭巷尾、湖邊碼頭、政府部門展開實地考察與采訪,了解沱湖環境治理的整體概況,了解沱湖的今昔生態變化,了解湖區人民上岸工作情況。
“我們志愿參加本團活動,在實踐中增長才智、在服務中錘煉本領,以青春之力量推動淮河生態經濟發展。”暑假期間,“淮河生態旅行團”以“促進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為主題,圍繞“新中國淮河綜合治理的巨大成就、追尋淮河生態經濟帶上的紅色印記、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法規建設與實施”等調研專題,奔赴淮河生態經濟帶上的重點城市蚌埠、阜陽、南陽、六安等地,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青年大學生真的很有必要來這里看一看,切身體會王家壩精神,看看淮河兒女的精神風貌。去年,王家壩閘時隔13年后第16次開閘蓄洪,每一次開閘蓄洪都伴隨著群眾被轉移、良田被淹沒,蓄洪區的百姓為削減淮河干流洪峰,護佑淮河中下游城市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位于阜陽市阜南縣的王家壩閘管理處,管理處主任張家穎、黨支部書記盧士民以及阜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崔波向大學生們詳細地介紹了有著千里淮河“第一閘”之稱的王家壩閘,在淮河防汛抗洪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們被這里人民樸素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深深地打動著,2019級法律事務專業學生孫亞楠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他們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正是這里人民的無私奉獻,才換來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安瀾。”
“淮河兩岸美好生態家園的建設,離不開淮河生態經濟帶上五省在共建沿淮生態屏障、共保水環境安全、聯合防治大氣污染、完善省際環保機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上的協調推進和共同治理。以沱湖所在的五河縣為例,除了縣內各單位密切合作治理湖區生態外,2020年五河縣檢察院與江蘇省泗洪縣建立了‘兩河一湖(即淮河、懷洪新河、天井湖)跨區域生態環境資源公益訴訟協作機制’,這是安徽省第一個跨省域的公益保護協作機制。為切實加強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河南開啟了以檢察機關為主導的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協作機制,12個市級檢察機關在省檢察院統領下,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與聯席會議機制,重點推進生態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兩法銜接’工作機制建設,同時建立與相鄰省份的聯系協調協作機制,用嚴格制度、嚴密法治保護淮河生態。”談起小組調研的收獲,2019級司法助理班學生張潤澤滔滔不絕。
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約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但是水資源總體短缺仍然是淮河流域面臨的突出問題。旅行團一路學習調研,一路宣傳踐行,他們走進住地附近的菜場、商店、夜市、大學校園,通過宣傳單、宣講、快板演出等方式,向民眾、學生宣講保護生態資源相關法律法規,宣傳用水、節水、護水生活小妙招等,受到沿途民眾、學生的歡迎。而師生們更是利用在住地和往返途中,及時分享調研成果;帶隊教師、法律與人文藝術學院負責人解瑞卿則根據實際情況與指導教師一起適時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輔導,如“開啟生態文明之旅”“社會實踐如何開展更有效”“采訪技巧與注意事項”等,隨時隨地給學生們加油充電,調研活動成了行走的課堂。
“在孔臺村和王家壩,有同學提到民法上的緊急避險。沒錯,緊急避險的前提是避無可避。因為洪水是不可抗力,我們從價值角度,只能犧牲利益較小的部分,從而保全利益較大的部分。作為法科生,同學們要將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和法律規范相聯系,將法律規范訓練所達成的思維方式,貫穿到學習生活之中。如水質檢測的結果,在法律上稱之為鑒定意見,需要鑒定機構具備相應的鑒定資質,相關人員具備鑒定資格,取樣要和待檢驗的物體具有同一性,鑒定過程要科學,這是質證鑒定意見能否作為證據的要點,于是我們看到在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有專門的水質監測實驗室在進行這項工作。可見依法辦事不是一句口號,法律作為經世濟用的學科,在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在行走的課堂里,法律專業教師任遠從專業的角度與學生們分析和談論著一路的見聞。
“行走的課堂,讓我們更加直觀地理解了條文背后的法理,我們不僅看到沿途政府機關治理淮河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舉措,看到蓄洪區百姓的犧牲與奉獻,還將平時睡在法典里的緊急避險、生態保護等內容和具體事物聯系起來。”帶著收獲,大學生們表示,“這樣的社會實踐讓我們在鍛煉成長的同時,也對淮河經濟帶的建設與發展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理解,樹立起以青春之力量推動淮河經濟帶建設與發展的決心和信念。”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