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積極響應當地鑄造產業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需求,努力探索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鑄造工匠”,為鑄造產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撐。2013年以來,學校為嘉禾輸送“鑄造工匠”1273名、培訓在職鑄造工人4600余名,其中32.9%成為新生代“鑄造工匠”。為推進“鑄造工匠”的培養,學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共生理論為指導,積極構建“專業對接產業構建產業圈、教師對接企業構建企業圈、課程對接崗位構建崗位圈”的“三圈同心”培育“鑄造工匠”育人模式,通過激發想融入的動力、培養會融合的能力、構建能融通的空間,與經開區共同培養“鑄造工匠”。
激發想融入的動力
“產園+校園”打造融生態。確立“為產業建好專業,為企業培養人才”的理念,緊跟經開區鑄造自動化、裝備智能化、生產綠色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優化專業建設與管理機制,構建了“學校建在開發區里,專業建在產業鏈上”的產教融合真生態。目前,學校90%的教學實習崗位、80%的校企合作企業、70%的教師實踐崗位、60%的學生實習崗位在經開區,60%的畢業生在經開區就業,學校辦學已高度融入經開區的發展。
“內外共生”培育融文化。學校成立產教融合辦公室,負責統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評選產教融合工作金牌企業和先進個人。每年舉辦企業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企業代表參與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現代學徒制實施等育人過程的論證,協助師生開展項目教學、技術傳承、競賽扶持等服務。政府部門、企業每年舉辦“企業校園行”、“春風送崗”、校企合作對接會以及開放企業、走進車間、技能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校企定期邀請勞模、工匠大師進校園開展活動,大力營造“勞動光榮”的職業氛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將企業文化、工匠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培養會融合的能力
“一師一企”開展融教學。教師“走出去”,每個專業教師至少緊密對接服務一家經開區內企業,緊跟一個前沿技術方向,確定一名企業導師,參與一個企業真實項目。邀請大師“走進來”,柔性引進企業能工巧匠來校建立工作室,聘為產業教授、兼職教師,帶領教師進行技術服務,指導師生進行項目開發和技術研發。通過人員雙向融通,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把課堂搬到車間,把車間作為課堂,通過課堂教學與企業教學有機結合,校企聯合打造共生的融教學模式,大大提升了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服務企業和園區發展能力。近8年,學校在嘉禾鑫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15個教師工作站,邀請了738人次嘉禾縣企業技術能手到學校講課、作講座。
“一課一崗”構建融學習。聚焦“鑄造工匠”培養目標,對接嘉禾鑄造產業鏈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利用“真設備、真項目、真場地、真環境”,構建真學真做的“融學習”模式,開展“鑄造工匠”素養全融入式培養。近8年,校企共同開發課程3門、企業生產項目資源庫15個,校企聯合開發《“三圈同心”培育鑄造工匠的嘉禾實踐》等教材3本,學生在省級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4項。
構建能融通的空間
“校企聯動”搭建融平臺。學校與不同主體在多個層面搭建全方位立體式融合平臺,如湖南十大特色工業小鎮“精鑄小鎮”、國家開放大學的鑄造學院嘉禾分院、經開區企業教師工作站等,與嘉禾縣福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或“訂單”培養。
聯合政行企建立合作平臺。學校與中國鑄造協會、嘉禾縣政府部門、鑄造企業深度合作,形成江南鑄都、中國鑄造產業集群試點縣、嘉禾縣鑄鍛造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等政企校合作融合平臺,打造“湖南·嘉禾鑄鍛造產業科技服務平臺”“湖南省鑄鍛造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與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每年拿出6000萬元作為產業引導基金。與企業共享設備、技術和人力資源,聘請嘉禾福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的10位能工巧匠在校內設立“鑄造工匠”產業大師工作室。學徒制或“訂單班”培養人數年均達千余人,專業覆蓋率達64%。
“三方協同”健全融制度。按照“政府部門推動、校企主導、雙主體實施”的理念,經開區就校企合作、實習培訓、就業獎勵等出臺支持措施,企業對人才培養過程的各個環節提供人員、技術和資源支持,學校出臺制度鼓勵師生下企業,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常態化,打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性通道。近年來,嘉禾縣建立了園區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校企合作會議制度,先后出臺《嘉禾縣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意見》《加快引進培育技能人才實施辦法(試行)》《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等規范性文件,全面助推“鑄造工匠”培養。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