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以前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通過種蔬菜脫了貧。我來這里就是為了學技術,畢業后回村里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來自貴州銅仁的劉龍梅,聽說遵義市余慶縣中等職業學校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等專業非常好,于是選擇來到學校就讀。
2020年初,遵義市實施鄉村振興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和鄉村后備人才培養工程(“簡稱“雙培養”工程),余慶縣委因地制宜,提出了開設鄉村振興后備人才班和鄉村經紀人培養班,要求縣中等職業學校緊緊圍繞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培養鄉村產業帶頭人、鄉村文化傳承人、鄉村治理接班人、鄉村文明傳播人、鄉村平安維護人,簡稱培養“五型”后備人才。
“當時學校分給我們班的‘五型’后備人才名額是7個,但報名的卻有15人之多!”趙明珠老師至今還記得剛開班時的情景。全校3005名學生中152人經過自愿申請、班級審核、校地聯合審核和縣委組織部終審,最后進入兩個班就讀。縣里還及時出臺《縣級領導聯系培養制度》等10項制度確保兩個班的辦學成效,縣委書記、縣長、組織部長等先后為兩個班學生授課80余次,參訓學生達3000多人次。為收集基層對鄉村振興后備人才培養的意見建議,學校要求每名學生利用寒暑假回到農村開展一個月的實習。
余慶是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縣。為助推更多地方土特產通過電商賣個好價錢,學校自籌資金40萬元建設新媒體直播中心,開通直播間5個。“平面設計、廣告設計、視頻后期制作等是我們學校的特色專業!”副校長范開珍告訴記者,學生不但為余慶本土的產品提供外包裝的設計,還為產品做平面和視頻方面的宣傳,為縣里的余慶剔骨鴨、糟辣椒、食用菌以及飛龍湖旅游業的推廣發揮了示范作用。在由人民網與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尋找“帶貨官”“推薦官”比賽中,學校4名學生進入復賽;學校為全縣數字鄉村發展所需要的計算機網絡、軟件開發、網絡工程、視頻剪輯和廣告圖文等專業培訓2000多人次。
學校在為學生量身定制涵蓋黨建、人文、法律、地理、計算機科學、禮儀、心理健康、職業道德、職業規劃、金融學、經濟學等專業課程的同時,還把糖畫、粽編、舞龍舞獅、高矮人舞等地方特色課程融入教學活動中。
范開珍說,辦職業教育必須接地氣。學校堅持與省內外企業、學校合作,及時搭建起4個校外培訓基地、10個鄉鎮培訓基地,多次邀請全國勞模、貴州省鼠害防治專家楊再學,遵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牛黃”創始人黃澤富等人到校為師生作專題報告;派遣學生300多人到省管專家工作站、“泥牛黃”非遺保護基地開展研學。經過不間斷的學和練,近400名學生掌握了糖畫、棕編技術,500多名學生熟練掌握了舞龍舞獅和高矮人舞表演技術,絕大部分學生找到了自信以及發揮自己潛力的空間。
學校還與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12家高職院校建立“3+3”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及學歷提升搭建立交橋;與縣融媒體中心合作開設了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與蘇州市高新產業園人社局共同開展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與深圳產業園區協會共建開設無人機操控與維護專業。
大山里的職業教育也可以很“俏”。2020年“雙12”,在“電子商務助推黔貨出山、直播帶貨促進產業興旺”余慶農特產直播帶貨活動中,職校“雙培養”工程班學生用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的不俗表現獲得社會一致好評。“下一步,我們將更加深刻體察、體會余慶的縣情、鄉情,辦強優勢專業,讓每個學生都為自己的成長感到自豪!”余慶縣中等職業學校校長王仲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