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 10 月 12 日消息,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 年,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辦學格局更加優化,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 10%,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到 2035 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大幅提升,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作用顯著增強。
該政策其實是對之前出臺的普高職高1:1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完善。由于職高對口考試的直本院校很少,所以只能通過讓比較好的辦公大專可以開放本科專業來達到讓職高學生可以直本的目的。
筆者對《意見》內容進行梳理,并對文件進行解讀,認為該政策將從以下四方面對職業教育產生影響:
第一,毋庸置疑,職業教育的本科教育規模必將有大規模的擴張;
第二,職業教育的本科招生計劃的增加,主要增加的事高知教育的專升本計劃,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直接工作的高深技術型人才,比如動漫、材料制作、各種制圖等;
第三,高職教育肩負起了向職業教育的本科院校輸送優秀的學生任務。輸送的人才種類也有明顯區別,比如普高直本主打培養科研型理科和文化類文科,藝術類藝術生,而職高直本主打培養能夠出去就工作的技術性人才,比如軟件類、機械類、師范等,職高的學生再找工作中也具備了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
第四,職業教育這個類型教育的教育體系已初步形成,明確了本科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成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層次構成。而這種職高直本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為了學生出來能夠立馬工作填補各種崗位空缺。
《意見》的頒布是我國發展成為制造業強國,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發展路徑中的重點一環,如何增強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使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也成為了教育建設的重中之重。
綜上,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要制定全國統一的職業教育目標及各專業的培養標準,全國統一的專業培養計劃和實施要求,全國統一的學生結業考試時間、方式、內容和標準,以及全國統一的經費來源,比如學生在企業實訓期間的經費由企業承擔,在校培養期間的經費由州政府承擔。將職業教育規范起來,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學生選擇高職升本為自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其次,專業技術持證上崗,提高職業教育自身的技術含金量,獲得更高的職業認可度。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并強調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是職業院校的法定職責,職業院校開展的培訓不僅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還要面向在校生,并提出在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X證書的發布、考核與發證由政府相關部門通過社會化機制招募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來承擔。用1+X證書取代職業院校行之多年的雙證書(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是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的重大變化。可以繼續推行此類政策促進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改革;
最后,向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學習,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上的重要作用,資格證書全國統一,具有權威性;資格標準的開發過程以及培訓過程都注意吸納各方力量參與。這3個國家都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質量的監督與保障,但機制并不一樣,德國相對來講可能更多依靠行業機構,英國則依賴于職業資格體系自上而下的監控,如資格委員會監督證書機構,證書中心監督技能鑒定中心等,澳大利亞則更多依賴于政府機構,如澳大利亞專門設有國家技能質量與管理局。
國外經驗對于討論我國職業資格認定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國外的職業資格是對從業者進入某個職業的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評價,主要目的是解決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幫助雇主了解求職者的技能水平和職業能力。由于職業資格證書一般鑒定的是行業通用性技能,因此其可以成為勞動力市場中的“硬通貨”,解決企業定人、定崗和定薪資的問題,促進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在一些國家,如英國和澳大利亞,國家培訓框架和學歷資格框架之間實現有機銜接,相應的資格證書與一定的學歷資格是對應的,可對等互通。
總之,政府要從源頭嚴格把控證書供給質和量,確保職業證書的含金量;在職業教育中培育畢業生真正的實力;在市場上引導企業將聘用、定崗和薪酬等與之掛鉤。這樣才能獲得認可,唯有真正的認可才能令學生在報考中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