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革命老區、兵員大市,現有退役軍人和重點優撫對象28.6萬人,居全省首位。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將退役軍人培訓就業工作列為重要民生工程,切實把推進退役軍人培訓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為第一副組長的市委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著力創新退役軍人人才資源開發路徑,全力構建全覆蓋多維度培訓就業服務保障體系,助力退役軍人從軍事人力資源向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力量轉化。
截至2020年,全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95億元,組織1.82萬名退役軍人參加各類教育培訓,每年幫扶2000余名退役軍人上崗就業,成功實現有教育培訓意愿退役士兵100%培訓和有就業意愿退役士兵100%就業兩個100%目標。
精準施策,開展多層次多元化培訓
在南通,退役軍人返鄉報到時每人都會收到一套教育培訓“大禮包”:一份服務指南、一份政策問答、一份信息黃頁、一份培訓申報表。同時,多途徑的廣泛宣傳,會確保退役軍人100%知曉培訓政策。
在市政府的協調下,市退役軍人事務、財政、教育、人社等部門共同做好承訓機構遴選工作,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退役軍人補貼性教育培訓工作。全市推薦遴選確定各類承訓機構61家、專業177個,既有民辦機構,也有公辦事業單位;既有焊工、鉗工等一線工種專業,也有“金光班”“中天班”等訂單式、定崗式培訓專業;既有建筑、航海、飛機維修等南通特色行業專業,也有智能制造、物聯網等新興行業專業,為退役軍人提供了最大最優選擇空間。
南通職業大學作為最早一批退役軍人定點培訓基地,堅持以服務退役軍人為宗旨,以促進退役軍人就業為目標,精選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亟需專業,組織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蘇工匠葛維軍,江蘇制造工匠——黃劍、趙勇、黃勇華等一批能工巧匠指導教學。從2008年至今,組織培訓3000余名退役軍人,培養出一大批技術精英和崗位能手,幫助退役軍人實現“從軍人到學生、從軍營到校園、從習武到學技”的轉變,被評為江蘇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訓工作先進單位。
為確保培訓取得實效,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和承訓機構共同做好學習檔案、考勤登記、考試考評、就業跟蹤等資料收集,退役軍人培訓申請表、錄取通知書、學習憑證、就業協議合同、經費使用等重要及關鍵資料全程留痕,確保可追溯、可查詢。同時,抓好績效評估,合同期內,采取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和參訓退役軍人滿意度測評、問卷調查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對承訓機構進行績效評估,并將評估結果與資金撥付、合同續簽等相掛鉤,切實提升培訓質量。近兩年,開展技能培訓和學歷提升1423人,其中短期培訓916人,全部取得證書,并實現100%就業。
盤活資源,提升培訓就業服務質效
市委、市政府將教育培訓列為促進退役軍人穩定就業、高質量就業的基礎工程和關鍵舉措,盤活多方資源,研發“退役軍人用工之家”信息平臺,實現退役軍人求職需求和企業需求動態精準匹配,全心全意扶持幫助退役軍人充分就業、穩定就業、高質量就業。
近兩年,我市先后舉辦“一帶一路重點企業”“長三角區域(滬通啟)”等退役軍人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140余場次,提供優質崗位近6萬個,幫助5000余名退役軍人達成就業意向。開展普惠式就業服務的同時,我市還充分發揮南通建筑業全國第一的強大優勢,與建筑龍頭企業聯合培育退役軍人安全員900多人,平均月薪8000元以上;大力開展退役軍人“村干部”培養工程,每年選聘退役軍人“村干部”200余人。此外,市退役軍人部門還協調出臺政策文件,將就業困難的退役軍人全部納入就業援助幫扶對象,近兩年開發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1500余個,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
擁有退役軍人員工544人,有近百人獲得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技術能手等稱號……在中天科技,退役軍人團隊已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力軍。作為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單位,中天科技積極為廣大退役軍人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也通過與如東中專聯合開設“中天班”開展培訓、定期舉辦各工種高級工和技師培訓班、組織參加全國電線電纜制造工職業技能大賽等方式,不斷提升退役軍人員工職業技能。2021年,中天科技獲評首批“江蘇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示范基地”。
今年,中天科技還聯合如東縣人武部、如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新兵“入伍報效國家、回歸建設家鄉”活動,向280名春季、秋季入伍新兵送上就業“大禮包”,在新兵進入軍營前就解決了他們的就業之憂,讓新兵吃下了退役后就業的“定心丸”。
而針對創業的退役軍人群體,我市組建了全市退役軍人企業家聯盟,配套成立高質量發展顧問團、法律服務團、金融服務團,搭建政府與企業、金融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三個橋梁”,構建交流、合作、服務平臺,實現信息、資源、人才共享,目前已吸引160家退役軍人企業加盟,落實企業貸款1.8億元。
跨區合作,助力退役軍人創業創新
“穿上軍裝一起戰斗,脫下軍裝一起奮斗!”從部隊退役后,張達軍和朋友在星中青創園合伙創辦了江蘇華岡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在園期間,園區積極為我們對接合作資源,助力我們成長。”張達軍說,企業現在有員工120多人,其中退役軍人20多人,年產值近1億,已經與國內知名軟件公司兼并上市。
占地近4萬平方米的星中國際青創園,由上海星中科技集團打造,外聚豐富的政商學研資源,內匯布局合理的物理空間、配置齊全的共享設施以及智慧專業的雙創孵化服務。這和我市“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不謀而合。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創新、綜合施策,2020年在星中國際青創園掛牌成立全省首家“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基地”,給予租金減免、創業補貼、就業補貼、創新基金等政策支持,并以園區為橋梁,積極與上海科學院、江蘇省大學科技園聯盟開展跨區合作,為退役軍人創業創新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
基地掛牌后,持續改進管理運行模式、健全教育培訓方式、提升創業孵化能力、拓寬高質就業渠道:眾創空間為退役軍人入孵項目提供了3.44萬平方米的創業、孵化、加速全鏈條孵化載體和全方位配套設施,打造南通首個公益路演平臺,多途徑保障入駐團隊無憂創業;服務中心給予租金減免、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并與上海、蘇南開展跨區合作,進行產業、創新、服務、技術四鏈融合服務,提供信息、資源、資金、人才共享服務,目前已累計服務180余位退役軍人,協助申報政策支持120余萬元,融資1800余萬元;培訓中心匯聚40多位專家名師,開設公共關系、企業管理、商業模式、創新創業等多門課程,先后辦班50余場,培訓5000余人,輔導退役軍人創業企業80余家。(何家玉)
多元服務,助力退役軍人家門口就業創業
海門:
近日,海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舉辦2021年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懇談會,并邀請4名創業成功的退役軍人分享創業經歷,鼓勵今年剛退役的軍人盡快轉變角色,明晰就業方向。
懇談會結束后,海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趁火打鐵,聯合人力資源部門,召集60多家用人單位,舉辦了退役軍人暨未就業隨軍家屬專場招聘會。“現場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吸引了200多名退役軍人前來求職,其中超過半數的退役軍人當場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安置就業科科長江華說,舉辦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實現了企業用人需求與退役軍人就業需求的有效對接。
今年以來,海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進一步落實相關幫扶政策,多措并舉為退役軍人提供多元服務,通過創新“培新+就業”模式,立足高端制造業需求,著力推進“訂單式”教育培訓;與中天鋼鐵、金仁寶集團等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專門開發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和操作員培訓項目;搭建“孵化+創業”平臺,立足海門產業布局和退役軍人創業特點規律,建成中南谷退役軍人創業孵化基地、臨江新區孵化中心、海興路孵化中心等多家基地,共吸引14個退役軍人創業項目入駐;貫通“線上+線下”鏈路,通過多種形式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提供信息支持,依托各類官方媒體發布就業政策及信息113條,開通“就業培訓熱線”,提供“一對一”學歷提升、技能考證等政策咨詢,提供線上幫助127人次,讓退役軍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江華)
“靶向”設崗,讓退役軍人就業更有“準星”
如東:
作為江蘇的兵員大縣,如東有退役軍人近5萬人,每年都有近300名退役軍人回鄉,就業壓力較大。近年來,如東通過不斷拓寬崗位供給渠道,積極開發供需對接軟件,探索校企融合模式培訓,發揮聯盟平臺就業效能等舉措,精準服務,讓退役軍人就業更有“準星”。
為讓退役軍人掌握崗位技能,每年退役軍人一返鄉,全縣都要集中開展職業技術培訓,與縣內的規模企業合作,采用“訂單式”“定崗式”培訓,先后開設“中天班”“金光班”等職業技能培訓項目,退役軍人在培訓期間,就能享受企業的工資待遇,實現了退役士兵就業培訓兩不誤,退出現役就上崗。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還聯合退役軍人創辦了南通天勤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共同研發了退役軍人“用工之家”信息平臺。目前已上線企業3000多家,為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提供了信息支持。
今年,中天科技、金光集團等先后與290名入伍新兵簽訂“就業協議”,通過“未入伍先入職”的方式,讓新兵在進入軍營之前就有了工作保障,既提高了應征青年參軍入伍的積極性,也給他們吃下一顆退役后就業的“定心丸”。
據統計,全縣因企業改、停、并、轉而下崗的轉業志愿兵(士官)有1035人。為推動他們就業,縣退役軍人事務領導小組精心制訂安置計劃、開發專門崗位,采取資格審查、選崗排序、選崗結果、聘用上崗、工資待遇“五公開”機制,先后提供專門崗位629個,成功上崗458人,“我2010年轉業時選擇了自謀職業,后來企業關停下崗后,一直沒找到稱心的事做,現在,我終于再就業了。”近日,被如東縣城中街道錄取的轉業士官周金澤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