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辦學格局更加優化,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到2035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大幅提升,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作用顯著增強。
這次發布的《意見》有兩大措施,引起輿論關注。一是職教本科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二是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
對于這兩大措施,輿論都存在一定的誤讀,例如把中職、高職學生進職教本科作為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招數;把舉辦職業教育,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商機”。在筆者看來,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必須堅定職業教育辦學定位,而不能以升學為導向舉辦職業教育;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不是給企業創造什么新的營利項目,而是發揮企業的優勢,提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如果以營利思路舉辦職業教育,可能會導致職業教育“低端化”甚至“空心化”。
打通職業院校學生的深造通道,這是正確的,也能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但是,這不能變為以升學為導向辦學,近年來,這一問題已經變得突出。一些地方的職業院校,就以升學獲得更高學歷為賣點招生,也以升學為目標辦學。這偏離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也進一步降低職業教育的地位,因為從學歷角度看,再怎么提升學歷,職業教育還是低于普通教育。如近年來新增的職教本科,就被一些人認為低于普通本科。要把職業教育辦成和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就必須堅持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辦學定位。
要堅持這一定位,首先,必須從根本上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清理一系列歧視職業教育的教育管理與人才評價體系。如中考時以普高率評價初中辦學,高考時以本科率、重本率評價高中辦學,就是歧視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作為低人一等教育的直接表現。
其次,必須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職業院校要以就業為導向辦學,就必須靈活地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意見》要求,職業學校要主動吸納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開展訂單式培養,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如果沒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是很難達到以上要求的。
鼓勵上市公司等舉辦職業教育,就是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因為企業能更敏銳地感知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變化,并快速把這種需求變化體現到人才培養中,但要做到這一點,也需要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擁有辦學自主權,否則難以發揮優勢。
對于《意見》鼓勵上市公司等舉辦職業教育,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對資本進入職業教育領域的“利好”。此類觀點需要理性看待,如果資本進入職業教育領域過度逐利,可能影響教育質量。為追逐利潤,企業可能壓縮辦學成本,甚至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組織學生進行違規實習。如此,鼓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就沒有達到提高質量的效果。因此,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鼓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應該給予稅收支持和生均撥款支持;對于企業來說,舉辦職業教育,更多是社會責任,是為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質,而不是單純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