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教育傳真
近日,江蘇省科技廳發布《關于確定2021年江蘇省科技副總項目入選對象的通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州工業職院)的楊博媛、陳懷民、石文鵬、袁凱烽等16位教師進入入選名單,他們將分別到江蘇奧通光電纜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市耀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聚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豪邁干燥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連續任職2年。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這是江蘇省人才辦和省科技廳共同設立的人才項目,也是江蘇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旨在鼓勵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業兼任科技職務,推動江蘇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產學研工作,通過整合資源、組織對接和精心服務,鼓勵教師和企業開展‘四技’服務,主動對標省科技副總和產學研合作項目等省科技廳項目,已連續兩年獲批數名列全省高職院校前列,將有力提升學校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社會服務能力。”該校副校長蔣新萍說。
建平臺、引資源,打造“雙師型”高層次團隊
高職院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仍存在專業同質化、生源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科研力量薄弱等問題。面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如何通過創新體制機制、轉變人才培養方式、提升服務行業能力,走出一條高職教育特色化高質量發展新路?
“常州工業職院依據行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實際,從過去面向‘傳統輕工’加速向服務‘智能輕工’轉型,建設一支卓越師資隊伍,著力發展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為行業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積極拓展社會服務平臺,強化社會服務功能。”該校科技處處長蔣正炎說。
5年來,常州工業職院在轉型發展中創機制、轉思路、變方式,注重做好“頂天立地”文章。“頂天”是通過建設教學科研平臺,引入一批高層次人才,打破學校發展瓶頸,跳出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打造出多個能承擔國家和省重大教學、科研任務的創新團隊。
“立地”則是圍繞強化教師雙師型內涵建設,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校區教學科研一體化,讓教師進得了企業,工匠教師上得了講臺,每年開展師生科研創新成果展,并使成熟成果能夠及時落地。
“我們牽頭成立全國智能化鈑金制造職教集團,依托行業組織和重點企業,共建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科創平臺、產教企業集成平臺,有效解決了教師教學科研和學生雙創載體不足的問題,并在校內設立科研創新團隊、博士基金、青年基金等,為師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蔣正炎說。
蔣正炎介紹,5年來學校已成功引入各類專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30多人,并形成一支江蘇省產業教授“工匠教師群體”。目前,學校600余名在教職工中,副高以上職稱比例達39.26%,碩、博士學位比例達79.69%,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比例達91.21%。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憑借培育出的一批優秀教學團隊和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先后承擔國家、省級、市級各類縱向項目271項,橫向科研項目415項;其中,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調專業、辦大賽,實現人才培養路徑變革
在該校領導看來,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職教育重在為企業培養大批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更多的國家級、省級“工匠”,且科研方向側重于應用性研究,能夠解決生產技術的難題。因此,無論是從專業設置,還是專業建設重點,都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定位,探索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
該校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原來的專業建設主要圍繞普通家電、模具、塑料、汽修等展開,學生畢業都是進入企業生產一線任操作工。然而,隨著企業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這些老專業一度出現學生“招不進”“難輸出”的現象。
該校以被列入全國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建設單位、教育部批準工業機器人領域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建設單位等為契機,依托多領域的實訓平臺、“雙師型”教師資源,突破傳統輕工教育的思維,加快建設材料工程(環境工程)、現代裝備制造、智能控制、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軌道交通等學院,加速推進專業轉型升級,打造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技術、大數據技術應用、環境工程等一批特色專業。
“企業對于自動化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不再僅停留在會操作,更需要能進行程序修改、仿真、建模等。”蔣正炎說。
為此,該校針對企業實際需求,一方面通過實施導師制,從大二把相關工程技術植入教程,對學生開展個性化重點培養;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各類專業大賽,全面考察學生的實際技能、工藝水平和綜合職業素養,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讓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走向精準化、群體化。
如今,該校每年有3000多名學生參加校內外組織開展的各類技能比賽。2011年以來,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該校學生參賽團隊先后獲得18塊金牌。今年,在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該校學生獲得12個一等獎,全省排名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獲獎畢業生,還沒出校就被企業“搶訂”。近年來,常州工業職院更是面向地方,創新辦學方式。學校與武進國家高新區、常州市西太湖管委會等深度合作,建立“跨企業培訓中心”,讓學生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崗位得到鍛煉,實現人才培養路徑變革。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