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遂寧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指導第三方評價機構開展首批家政服務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遂寧市同興學校和美景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的48名學員參加了本次評價考試,標志著四川省首批母嬰護理員第三方評價機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從遂寧市發出。
今年以來,遂寧市持續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全市為5.3萬余人次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支出6600余萬元,職業技能培訓效果大幅提升。
培訓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今年5月,一次暖心行動--針對退捕漁民開展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在遂寧市大英縣展開,大英縣人社局聯合大英縣農業農村局,抽調水產、果樹、種植領域的專家來到退捕漁民集中村,為43名退捕漁民授課。
鐘小林在江上捕魚20余年,接到培訓的消息他早早就來到了培訓教室。鐘小林說:“守著長江,我家幾代捕魚,雖說靠江吃江,但現在江里的魚大約少了三分之二。如今長江需要休養生息10年,我們也該另謀出路,開始新的生活了。”鐘小林從培訓班畢業后,自己租地干起了淡水魚養殖。如今,鐘小林申請到了政府貼息的創業擔保貸款,魚塘也發展到了100多畝,收入比原來當漁民時翻了好幾倍。
近年來,遂寧市各級人社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全市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大力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持續提升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
同時,當地出臺了10余個政策文件,明確培訓機構管理、補貼標準、補貼程序、鑒定目錄、風險防控、資質認定等方方面面,從制度上構筑起了職業培訓安全防護網。
“我們大力支持企業開展職工培訓,印制了9000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宣傳海報,3萬冊口袋書,送到了全市1400余家企業的職工手中。”遂寧市人社局副局長郭正輝表示,“我們還支持企業成立職工培訓中心,全市現已成立企業培訓中心72家,今年以來,企業完成職工培訓3.3萬余人次,以工代訓惠及2萬余人次。”
創新模式促進技能提升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今年1月,遂寧市首期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在四川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正式開班,44名從事食品操作工種的一線職工參加培訓。“參加這次職業技能培訓后,我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大幅提升。”培訓結束后,學員李勇華為這次培訓班點贊,“今后還會繼續關注職業技能培訓,爭取不斷提升自我能力。”
“自2017年以來,我們持續通過政府職業技能補貼政策獲得的補助資金超過了40萬元,惠及員工超過2000人次。”四川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長朱兆華說,“在政府‘牽線搭橋’下,我們與四川天府新區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采用線上學習、在線考試,結業后由學校頒發大專畢業證的方式,把崗位練兵與素質提升相結合,共同搭建系統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提升平臺,共同培養新型技能人才。”
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享受到的人才扶持和政策激勵,正是遂寧市推動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探索落地見效的具體體現。
據悉,截至目前,遂寧市累計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3萬人次。同時,當地正積極試點開展新業態技能提升培訓和電子培訓券試點工作。
加強監管強化風險防控
遂寧市市縣兩級人社部門著力抓好就業培訓領域系統治理,以案促改建機制、補短板、堵漏洞,確保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落實落地見效。
今年上半年,遂寧市對全市90家民辦職業培訓學校辦學情況,逐一進行“健康體檢”,排查出35家學校需整改、22家學校擬注銷,進一步構筑職業培訓安全防護網。同時,當地嚴格篩選機構,采取比選、公開招投標等方式,確定15家創業培訓機構、35家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作為定點承訓主體開展培訓。通過比對核查身份,確保培訓對象精準,切實解決了“培訓為誰”的問題。
“今年以來,全市共對5767人開展創業培訓,創業培訓后實現就業創業的有592人;為2萬余名重點群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5100余人成功實現就業。”郭正輝說。
此外,當地推行信息化培訓質量評價體系,將紙質評價表轉變為掃描二維碼“背靠背”的線上評價,評價更具有客觀性、更公開,也更真實。“為解決‘誰在受益’的問題,我們嚴格資料審核、公開公示、審批流程,確保培訓補貼資金撥付手續齊全,受益對象準確,經得住查驗。”遂寧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副局長趙智華介紹,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全面接入四川省就業創業培訓監管平臺,實現培訓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從而推進系統治理與提升行動“兩不誤、雙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