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學人》-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曉蕾)2020年11月,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這對促進我國乃至世界經濟進一步穩定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然而,推進RCEP框架下的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尤其是與東盟十國的合作必須解決的若干重大問題中,職業技術人力資源支撐不力仍是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云南省委會原主委、昆明理工大學原副校長羅黎輝建議,相關部門應從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三個層面,深化現行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推進跨境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羅黎輝認為,目前職業技術人力資源支撐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RCEP區域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能力不足,本土化職業技術人才供給匱乏,職業技術人力資本儲備十分有限;二是不少國家對外來勞工輸入有所管控,合作項目所需人力資源靠本土職業技術教育支撐;三是我國職技學校“走出去”舉辦跨境教育尚缺乏完備的政策支撐,由企業自行舉辦的、針對對象國的人才培訓普遍存在質量與效率不高的問題;四是區域經濟合作項目所在國民眾由于缺乏職業技能,無力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得不到實惠。
“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倒逼我們必須改革和超越以往聚焦于本國人力資源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范式,建構與推進RCEP需要相適應的跨境職業教育體系新范式。”羅黎輝建議,國家應從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三個層面推進跨境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制度層面,要打破單純以本國國民為主體對象的傳統職業技術教育政策和制度體系,兼顧中國產能、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走出去”在對象國產生的職業技術人力資源需求,加快構建相適應的跨境職業教育政策支撐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
模式層面,應爭取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配合支持,積極探索以中資企業為主體的跨境產教融合職業技術教育新模式;積極探索與有關國家、社會資本及國際組織聯合舉辦跨境職業技術機構,為區域經濟合作培養所需人才。
機制層面,要大力探索和推進以國內職業技術教育“大循環”為主,跨境職業技術教育與國內職業技術教育“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機制創新;大力探索和推進RCEP區域經濟合作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與職業技術教育鏈有機銜接的機制創新;大力探索和推進多國合作、多種所有制形式、多投資主體、產學研協同的跨境職業技術辦學機制與管理運作機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