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職業教育 賦能共同富裕
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緊密的類型教育,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大有可為,要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作為著力點,呼應國家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關切,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動力引擎。
助力“產業興旺”,加快縮小地區差距
“產業興旺”才能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加快縮小地區差距,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職業教育要圍繞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全方位提高技能供給質量。
一方面,縮小全域內產業發展差距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浙江致力于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三大科創高地,形成更富活力創新力競爭力的高質量發展模式。這就需要職業教育順應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全球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結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全生命周期的民生服務業發展,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最后一公里”,成為推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不可忽視的創新策源地。協同實施浙江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計劃以及新時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技能人才培育體系,探索“技術高管”“產業教授”制度。以培育知識型、創新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為重點,促使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助力區域經濟走出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新拉動的產業發展路子。
另一方面,促進地區間產業創新合作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持續深化職業技能開發的對口支援、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山海協作,增強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供給,推廣職業教育在線技能培訓。發揮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帶動作用,加強對省外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幫扶,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大力開展產業合作、勞務協作和消費幫扶,持續推進文化教育、產業支援和民生改善。發揮現代職業教育聯盟的群體優勢和規模效應,按照“多對一”“一校幫扶一方向”等“組團式”援助原則精準發力,實現幫扶地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有效縮小地區差距。
助推“鄉村振興”,加快縮小城鄉差距
浙江要率先探索城鄉一體、區域協調發展路徑,高質量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而奠定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職業教育是培育農村各類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
首先,增強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富民的能力。職業教育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參與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做精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都市農業,發展智慧農業。從主體上,鼓勵更多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把農民培育成為鄉村產業的主體和創新創業的主體。加快培養鄉村工匠、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和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等。從服務上,構建“校鎮合作”“鄉村學徒制”“農業眾創空間”等多種模式,積極參與農業龍頭企業的農機裝備、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的創新研發。
其次,提升城鄉職業教育融合水平。通過城鄉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促進城鄉職教統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暢通農民學歷教育發展通道,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在產業鏈和生產實踐中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好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打造鄉村振興學院,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
再次,協助實施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引導支持重點幫扶地區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均衡發展,結合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培育優秀技能人才,圍繞農村實用型技能舉辦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
助攻“擴中提低”,加快縮小收入差距
加快“擴中”、全面“提低”是縮小收入差距的關鍵,職業教育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促就業、穩就業,優化就業格局,保障不同群體發展機會公平,拓寬技術技能人才上升通道。
形成“高技能就業”職業教育體系,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我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聚焦“人人出彩”命題,職業教育以提升全民技能、建設技能型社會為引領,突出需求導向目標,探索“人人學習和擁有技能”路徑,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職業院校通過調整專業設置,加強內涵建設,實現創新發展,開展創業教育,建設創新型人力資本,實現從“能就業”向“就好業”轉變,從“高就業率”向“高就業質量”轉變,進而形成“高技能就業”職業教育體系。同時服務于統籌城鄉、線上線下一體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加大技術技能精準培訓力度,穩定就業市場,實現勞動力地區間流動轉移,縮小地區間的收入差異,提升就業質量。
強化對低收入群體的“造血”“換血”功能。當下我國低收入人群主要包括相對貧困人群、農民群體、下崗失業者、困難退役軍人以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等。職業教育要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技能培訓力度,凸顯“掌握生存技能”的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堅持開發式幫扶,提高內生發展能力,激發其增收潛能,提高其勞動參與率。從而讓更多的低收入人員有能力參與財富創造的過程,增收能力、生活品質和社會福利水平明顯提升,從而促使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內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作者為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劉玲)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