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是制造業急需高素質技術人才,另一端是年輕人不愿當工人——如何“解鎖”大學生進工廠?
【《中國新聞》報記者 李騰飛 報道】工人,這個很長時間在中國自帶光環的職業,為何會成為一些大學生就業時回避的標簽,讓“要不要進廠”成為一道讓人糾結的選擇題?是個人偏見作祟,還是社會心理使然?面對招工難和用工難矛盾,又該如何打通“人才培養-職業塑造-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通路?《中國新聞》報近日專訪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中華職業教育社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聞出版行指委委員彭振宇,探討如何讓大學生在職業和就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設想。當時,彭振宇教授(左)做客湖北廣播電視臺節目,解讀新時代職業教育將有何作為。(受訪者供圖/《中國新聞》報 發)
【大學生進工廠不是浪費,是人才需求層次高移】
《中國新聞》報:很多人認為進工廠就是上流水線做重復機械的工作,使用大學生是人才浪費。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彭振宇:這不是人才浪費,而是產業發展導致人才需求層次高移。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本質上是實現工業化,核心是制造業。大學生進工廠本身就是在支持制造業發展,有利于培育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隊伍,有利于提高制造業自身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這種職業選擇,不僅正當,而且應該鼓勵。
伴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已到了一個新階段,新興產業層出不窮,工廠也和過去不一樣了。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崗位越來越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所取代,這對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兩個背景決定了大學生進工廠不可避免。
《中國新聞》報:觀察就業市場,一端是制造業急需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另一端是年輕人不愿進工廠,當下的問題卡在哪?
彭振宇:如果我們不能在制造業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工作薪酬待遇提高、工作環境改善、工作成就感提升方面下功夫,可能就無法光憑勸說、號召、呼吁來吸引大學生進入工廠。
從企業角度,要改變工廠在人們印象中上流水線、擰螺絲釘、工作累、壓力大、環境臟亂差等的刻板印象,是吸引大學生進工廠的重要工作。
對大學生而言,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需要轉變就業觀念,降低就業預期,先有工作再求發展,騎馬找馬總比坐吃山空要好;同時要堅信奮斗是青春的底色,躺平、佛系、啃老等行為并不能改善自身處境和狀況,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才能成就夢想。
2021年12月15日,四川德陽,第四屆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決賽拉開帷幕。圖為當日來自天津的選手正在物聯網安裝測試員賽區進行比賽。(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學歷只是學習經歷的證明,不代表實際工作能力】
《中國新聞》報:很長一段時間里,“工人”在國人眼中是一種自帶光環的職業和身份,具有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但如今,在一些人的就業觀中,“進工廠”反而成了不體面的代名詞,以至于和“大學生”形象產生對立反差。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彭振宇:大學生進工廠之所以成為熱議話題,可能更深層次原因與社會上“重學輕術”“貴士賤工”的傳統觀念有關。好像大學生成了知識精英的代表,當工人則不夠體面,放不下身段,這實際上是精英教育思想的慣性思維作祟。
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破紀錄的1076萬人,這個數字是22年前,即2000年(95萬人)的11倍多,是1978年(16.5萬人)的65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60%。大學生今非昔比,早已大眾化、普及化了。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學歷只是學習經歷的證明,并不代表實際工作能力。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我國的社會環境、綜合國力、治理模式已發生巨大變化,老百姓生活水平、生產生活方式、社會觀念等也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新課題,而不僅僅是大學生群體。
《中國新聞》報:我們該如何扭轉這種社會觀念?
彭振宇:消除職業歧視,必須從娃娃抓起。加強職業啟蒙教育(如職業陶冶、職業認知、職業體驗、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教育等),培育職業平等、勞動光榮的社會土壤。這是最根本的一條,需要長期堅持才會顯現成效。
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社會地位已經寫入新職教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實際行動,官方機構要起示范作用,監督監管要跟上。
比如,各類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真正從實際出發,按照人崗適配的原則來招聘人才、設置條件,而非盲目要求高學歷或設置各種歧視性條件(如性別、年齡等);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企事業單位招聘條件的審查審核指導引導,對明顯違反《職業教育法》或相關法律的有關主體和行為給予堅決查處打擊,維護產業工人、技術技能人才的合法權益。這具有重要的社會導向和現實警示作用。
此外,還要盡快構建國家資歷框架。資歷框架的本質是要打通教育(育人)制度與勞動(用人)制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之間的制度壁壘。加速人才的培育、流動效率,激活人才和社會創新創造活力,讓人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受教育渠道和發展渠道。這是一個基礎制度保障,為多樣化人才成長提供一種制度可能。
【工廠留才,不能把年輕人當成“工具人”】
《中國新聞》報:制造業產業工人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我們該如何將優秀年輕人留在工廠里,打通“人才培養-職業塑造-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通路?
彭振宇: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反映了就業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破解這一難題,先要從教育源頭上把好人才數量和質量關。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培養多少人,培養什么人要根據國家和社會需要。否則,就會導致更嚴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劇社會性焦慮,增加社會治理風險和成本。
對職業教育而言,一定要緊貼市場需求,大力培育具有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讓年輕人進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才能贏得社會和市場認可。
從人才使用方來說,要想方設法,讓年輕人在工廠里有歸屬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職業發展、職務晉升、培養培訓、薪酬待遇等各個方面,為他們創造條件和機會,不能僅僅把他們當成工具人或生產機器。
對各級政府而言,需要營造公平、健康的產業發展環境,減少內耗、內卷,創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為企業發展減負增效。
《中國新聞》報:今年5月1日起,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施行,職業本科、“職教高考”制度正在加快建立。有評論稱,高質量的職業本科將有望打破年輕人不愿進廠的窘境。您如何看待職業本科的前景?
彭振宇:職業本科的出現,一方面順應了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素質和層次高移的需求。另一方面打破了職業教育縱向發展的天花板,突出了類型特色。當然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需指出的是,職業本科的重點和初心是探索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提供樣板和引領。
如果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標準來建設職業本科,就失去了類型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也違背了國家穩步發展職業本科的初衷。但目前一些學校和社會公眾把注意力放在學校升格和學歷提升上。這是學歷本位社會觀念和普通教育慣性思維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體現。這種傾向是危險的,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