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揚杰科技副董事長梁瑤在朋友圈發了條消息:“麻省理工(MIT)研發制造啥,揚州智能(YIT)就操作維修啥。”他向記者直言,有些孩子數理化學習能力很強,但也有些孩子實踐動手能力很強,“我們就希望把這樣的孩子吸引過來,對他們進行職業教育。”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社會上對職業教育仍然存在偏見:家長更希望孩子讀高中、上大學,讀職業學校的學生似乎就是低人一等。這種偏見的背后,與職業教育質量、就業前景等有著直接關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打通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參加招聘、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的通道,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新職業教育法則進一步明確,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招錄技術技能崗位人員時,應當明確技術技能要求,將技術技能水平作為錄用、聘用的重要條件。隨著新職業教育完善學歷“直通車”,偏見有望逐步破除。
“期待若干年后,隨著接受職業教育的孩子能夠擁有比較好的工作、收入和向上發展通道,那時我們再看待職業教育,看待接受職業教育的孩子,態度應該就和現在不一樣了。”梁瑤表示。
反觀國際,很多從事職業教育的人,都會推崇德國的成功經驗。作為世界公認的制造業強國,德國一直實施“二元制”職業教育,由德國的企業與職業教育學校相互合作共同承擔教育任務,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里學習實踐技能,企業派有經驗的師傅帶教學生,并發放一定薪酬給實習生,大多數合格畢業生正式進入實習企業工作。
美國的職業教育采取 “寬專多能型”的CBE模式,注重各種職業發展方向,其重要特點是,先由學校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崗位的需要,明確培養目標;再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按照教學規律,將相同、相近的各項能力進行總結、歸納,構成教學模塊,制定教學大綱,據此施教。
新加坡的職教體系采用“教學工廠”模式,也就是企業為學校提供先進設備、研發資金和實習崗位,供學校教師研發和培養人才之用;學校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解決技術難題或設計開發項目和產品,真正實現了“校企雙贏”。此外,新加坡職業教育還創新推出“無界化”管理模式,各學科之間可以共同研究、協作開發、聯合承擔各種大型項目,參與項目的解決方案和成功經驗也供全校師生分享借鑒、學習交流。
根據我國的發展情況,上市公司辦學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 《意見》也明確提出,很多上市公司處于領軍位置。如何將政策利好落到實處,進一步調動領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是接下來值得關注的問題。期待通過更多上市公司的積極參與,從用人端直接提升育人端水平,讓職業教育的前景更加廣闊。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