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這是該法自1996年頒布施行以來的首次大修,內容從五章四十條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條。新的職業教育法將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職業教育法的實施是為了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促進就業創業,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就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2021年提出了“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殷切期望。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現如今,職業教育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對實體經濟發展和大眾就業功不可沒。
但另一方面,一些社會人士對職業教育仍抱有偏見。歸根到底,分歧在底層邏輯,底層邏輯是基礎方法,是要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看清世界的底牌。看清了職業教育的底層邏輯,才能明確職業教育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
教育關系國計民生,現代教育體系日益復雜,功能多樣。從歷史和比較的角度探索職業教育底層邏輯,從服務對象看,職業教育是服務全民的大眾教育,與普羅大眾的需求聯系最緊密。職業教育規模穩居全國中等以上教育的半壁江山,萬所學校星羅棋布于全國各地。
從服務功能看,職業教育是富民教育,與經濟生活聯系最直接。因此,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向生產和服務一線輸送千萬技能人才,提升全社會整體勞動力素質,有力支撐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穩居世界制造業首位,促進人均GDP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推動低收入群體邁向中等收入群體,為推進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資本。
從服務目標看,職業教育是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突出市場需求的引導作用,指向生產性就業,使學習者“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最食人間煙火。職業學校保持90%以上的就業率,2020年,應屆高職畢業生離校就業率84.23%,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和研究生就業。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一招,加快從“好就業”轉向“就好業”。
從服務內容看,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的技術教育。因此,職業教育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以技術為紐帶連接產業與就業,推動教育與技術的競賽,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
從服務手段看,職業教育是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推動“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基于真實工作情境傳授解決實際問題的“屠龍之術”,培養德技并重、手腦并用、知行合一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從服務路徑看,職業教育是產教融合的跨界教育,面向社會開放辦學,能者為師,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
從服務客體看,職業教育是開發多元潛能的選擇教育,為適合的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拓展多樣化人才成功成才渠道,增加人生出彩的機會。
從服務期限看,職業教育是覆蓋終身的生涯教育,需要開展崗位認知、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待崗培訓、轉崗培訓、輪崗培訓等職業生命周期的學習實踐。
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高度深化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深刻把握“國之大者”“民之要者”對職業教育工作的要求,正確認識“服務民生”的職業教育底層邏輯,把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從政治上看,從民生上抓,從規律上辦,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奮斗目標。要遵循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探索職業教育辦學規律,走類型技能化、層次體系化、形式多樣化、品質高端化的發展道路,在提高質量和提升形象上下功夫,加快構建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加快建設政府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增強社會的認同感、吸引力、影響力、滿意度,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要以落實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為契機,優化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解決職業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和突出問題,打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技能型社會”,促進就業創業,真正讓職業教育“香起來”“熱起來”“火起來”,培育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作者為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