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助力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本該大有可為,卻陷入了“想說愛你不容易”的局面,原因在于職業教育長期被污名化,被看作是“失敗者的教育”。在一些人看來,中考以后的普職分流,就是按照成績進行的“普職分層”,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副主任胡衛指出,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是當務之急。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 讓職業教育強起來,需多措并舉,共同發力。
首先,要破除體制障礙。橫向要融通,實現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專業教育橫向貫通,為學生發展搭建平臺。縱向要暢通,要打通“斷頭路”,暢通職業的升學渠道;要穩定增加職業本科院校及招生名額,到2025年,職業本科招生人數應占高職招生人數的10%以上;應用型本科高校包括普通高校的技能應用型專業也要面向職業院校招生。此外,還要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讓職教畢業生在就業、落戶、薪酬待遇等方面和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要在全社會唱響“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旋律,讓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備受尊崇,以扭轉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
其次,要加大投入,改善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改善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由于歷史原因,職業教育欠賬較多,相當一部分學校辦學條件不理想,甚至達不到規定的底線要求。據教育事業統計公報,2021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與普通高中相比不增反降。在堅持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類型的基礎上,切實落實“職教20條”《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要求,以職業教育現代化為目標,加大投入,做到“新增的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改善中職、高職、本科等層次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實現到2025年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大幅改善”的目標。
第三,要繼續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一要更加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強其適應性意義重大。當前,我國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普遍偏低,東部地區平均在60%左右,中部地區在50%左右,西部地區不到45%。各地各校應與企業加強合作,建好教師培訓基地。招聘教師時,要嚴格遵循“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要求。
二要改革教材與教法。當前,職業教育的教材跟不上行業產業發展變化,存在與實際工作要求脫節的問題;教師對企業使用的最新設施設備缺乏了解,缺少實踐經驗,專業課變成了照本宣科。職業教育要緊跟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適應行業企業發展需要,適時增加新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所學與生產所需一致。教師也要改變教法,實施項目式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
三要加強文化課教學,做到文化教學與技能教學兩手抓。2月23日,在教育部舉行的新春新聞發布會上,職業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明確了今后中等職業教育的方向——“升學與就業并重”,讓學生既有學頭,又有盼頭,還有奔頭。要做實“教學診斷與改進”,及時發現文化課教學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落實文化課課時,加強教學檢查,及時糾正重技能教學與實訓、忽視文化課教學的做法,在提高職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夯實文化課的底子。
四要選拔一批高素質、復合型的校長。有一些職業院校的校長是由普通學校調過來的,或是由行政部門調來的,往往以普通教育的辦學思路、行政部門的工作思路管理職業學校,擬定發展規劃。有些校長雖在職業院校工作多年,但因培訓、學習的機會少,對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高端產業缺乏了解,導致學校發展跟不上形勢。要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必須抓好校長這個關鍵少數,構建完善的職業院校校長培訓體系和評價標準,設置任職資格培訓、骨干校長培訓、卓越校長培訓等層次化的培訓體系,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校長。
要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還須落實金融、財政、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參與及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扶持、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舉辦各類職業教育。此外,還可推進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深入推進“崗課賽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