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
飛棧連云的古蜀道是南北絲綢之路的樞紐線、中外文化的交流線、自然人文的生態線,也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跡之一。
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智慧與堅韌重塑時空。從天梯石棧到通衢大道,從雄關漫道到通江達海,不同時代的交通要道在此交匯,見證巴蜀文明層累構造的歷史之變,勾勒出共建“一帶一路”從謀篇布局“大寫意”到精耕細作“工筆畫”的時代之變。
近日,2024“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采訪調研行來到蜀道集團,共同探索蜀道“出川”、四川“出圈”的“道路密碼”。
蜀道通“新”,從艱難險峻到暢通無阻
研發新技術,開啟新賽道,走上新平臺。近年來,蜀道集團正在建設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服務型企業。
“眼下,集團正以‘兩個轉型、三個創新’為主線全面布局。”蜀道集團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加快推動從功能型為主向功能型與競爭型并重轉型,從國有投資平臺向綜合型產業集團轉型,大力實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開辟“新蜀道”。千古嗟嘆的“難于上青天”,得解“天塹變通途”。
公路中,雅西高速馳騁通車;鐵道上,西成、成貴高鐵縱橫西南;云端里,天府、雙流雙機場構建亞歐空中貨運走廊;碼頭旁,長江黃金水道支撐產業持續升級……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動能澎湃。
乘勢聚能,行則必至。48條進出川主通道,構建起上天入地、通江達海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會處的區位優勢,2013年至2023年,四川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規模從1535.3億元躍升至4154億元。今年前7個月,四川外貿規模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出口總值中機電產品超七成。
一條條“新蜀道”內通外聯,帶來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成為開放合作、溝通世界的“共贏道”。
路網流量綜合管控平臺。通過該系統,后方服務管理團隊可以有效實現車輛與信息同步,在道路上安全“奔跑”。王海攝
蜀道通“海”,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
土耳其1915恰納卡萊大橋、科威特RA259公路、挪威哈羅格蘭德大橋、厄立特里亞阿斯馬拉銅金多金屬礦項目……“中國制造”與“中國速度”出國出彩,以高品質海外工程成果展現中國企業形象,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筑路興川,通達四海。在2024“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采訪調研行中,匈牙利《布達佩斯時報》總編輯阿蒂拉·萊特奈爾一直緊跟講解員,認真聆聽。“中國的道路交通建設惠及世界,無論是歐洲、非洲,還是美洲,都看到了中國人民對各國的貢獻。”他說,“我非常期待中國以后有比‘蜀道’更加令人驚嘆的建設。”
蜀道集團參建的土耳其1915恰納卡萊大橋。蜀道集團供圖
蜀道通“心”,從道路互聯到民心相通
蜀道,是一條走進心里的路。年過八旬的美國學者賈和普,今年開啟了她第24次蜀道之行。幾乎每年她都會專門來中國,以廣元劍門關為中心,徒步探訪四川、陜西境內的一段段古蜀道。她不僅為蜀道出版英文書籍并建立英文網站,還多次參加蜀道文化交流活動,并在早年被授予“劍門蜀道使者”稱號。
當被問起為什么她會對古蜀道如此留戀時,賈和普用很質樸的中文回答道:“我很愛這條路,美國沒有這么老的路。”這里存在的一切都讓她向往。
蜀道,也是一座打開心扉的橋。“融入當地、建設當地、發展當地、服務當地”,始終是蜀道集團的合作發展理念。在海外項目中,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尊重當地文化習俗、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這些舉措,不僅贏得當地政府和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更為四川的國際形象增添了光彩。“中國的道路交通發展無疑加強了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贊比亞時報》周刊主編安德魯·摩西·米蒂說。
故事日新月異,道路越走越寬。
古蜀道上,翠云廊蒼柏屹立千年、枝繁葉茂,注視著一條條國際航線開通,一趟趟國際班列飛馳,一個個開放平臺設立,一項項投資項目落戶。從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到文明互鑒、情誼相通,古今“蜀道”在此交疊,繪就四川道路交通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畫卷,奏響共建“一帶一路”海內外民相親心相通的協奏曲。
2024“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采訪調研行成員在蜀道集團參觀采訪。記者 伊霄攝
統籌:李舫
策劃:史鵬飛
審核:熊建
文字:柳青
圖片:伊霄、王 海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