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鄧小平,我崇拜他。”
中國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已然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9月2日,四川省廣安市協興鎮。參加2024“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歐亞媒體考察團,走進鄧小平故里,感受世代傳承好家風新鄉風。
“渠江水,清又清,江邊有個牌坊村。”
“巍然屹立的德政坊,心中豐碑萬古存。清冽甘醇的老井水,點點滴滴暖在心。”
……
在“村歌墻”前,《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駐足良久。他拉著翻譯幫忙解讀歌詞,頻頻點頭又有所深思,不時感慨道:“代代相傳的好家風、好鄉風,真是一個村子留給后人最重要的遺產。”
塔吉克斯坦“阿維斯塔”通訊社總編輯占納特洪?庫爾班諾娃(左)笑意盎然,拉著其他成員,一起體驗牌坊村內民風民俗展陳。(溫素威 攝)
廣安家風、鄭氏家規、蒲氏家訓……雖然半文半白的中文表述,難住了考察團成員,但方方正正的漢字,營造出莊重氛圍,成員們無不沉浸其中,體會中華家風文化的博大精深。
“所有偉大的人,都需要接受教育的良好環境。好的家風加上好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副總編輯魯斯蘭·肯扎耶夫從教育后代的角度,抓住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在這里,我看到成功的人既需要自己努力,也需要祖祖輩輩的‘鋪墊’。在世界各國,教育后代都是很重要的事。勤儉、好學、友善,這里的家訓、家風,讓我看到了傳承延續良好品質的好方法。”
移步鄧小平故里景區,熱情的陽光下,美麗的田野中,一座莊嚴肅穆的建筑映入眼簾——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很多年以前,我還在大學主修經濟學時,老師就常常跟我們講述中國改革的故事。后來,我也寫了不少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文章。”本次參訪對于這位“中國通”、格魯吉亞“經濟中心網”總編輯莉安娜·喬爾喬利亞尼來說,生動印證了中國古詩中的一個道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俄羅斯“大歐亞”總編輯弗拉基米爾·別列日內赫對村里的圖書文創角很感興趣,對書法、折扇等中華文化標志性符號,他總會拿起手機和相機,記錄下來。(張明瑟 攝)
一盞燈、一個杯子,一份文稿、一張報紙,一把鋤頭、一間房屋,這些實實在在、可觸可感的文物,讓莉安娜·喬爾喬利亞尼開始思考宏大改革與個人家風、鄉風民風之間的關聯。“一個人的思想和行動都有現實的來源。其中,家風鄉風,很重要!”
蠶房院子、翰林院子、北山小學,在鄧小平故里景區,考察團成員漫步其間,不斷拿起手機相機,拍下家風鄉風的物質載體。“2023年,我們接待游客354.6萬人次,今年1—8月,我們接待游客299.6萬人次,增長趨勢明顯。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提檔升級基礎設施、舉辦系列活動、推出特色宣講活動,將家風文化、紅色文化傳遞給更多人。”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副局長鄭亞輝說。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鄉風建設。經此一行,考察團成員紛紛向記者表示,好家風的故事,是各國人民都需要、都能夠理解的精神財富。“我不僅會寫文章,還會發布圖片、視頻,讓烏茲別克斯坦的人們了解這里的家風故事,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副總編輯魯斯蘭·肯扎耶夫表示。
《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認真拍攝文物,他曾寫過不少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報道。這次參訪,他經常感嘆中國發展變化之快。(李佩藺 攝)
小到一張紙、一支筆,大到一輛車、一座房屋,考察團成員常常排起隊,認真地在文物前拍照留念。(李佩藺 攝)
格魯吉亞“經濟中心網”總編輯莉安娜?喬爾喬利亞尼與牌坊村村史館內的銅像合影。中國家風鄉風和改革發展,在這里凝結成一處處沉浸式展覽,吸引考察團成員們的關注。(李佩藺 攝)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