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叫云南”。
云在山腰處,登頂看云海。
近日,2024“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采訪調研行來到昆明,一同探訪幸福“春城”、高原“花開”。
助力摘金奪銀
“5秒準備……跳!”
隨著教練一聲令下,云南省游泳隊運動員何鑫耀、何鑫遠兩兄弟跳入泳池。一時間,昆明海埂體育訓練基地泳池內水花飛濺。頃刻間,少年們的手指就已觸碰對岸。撐住池沿,挺身出水——兩位少年躍上池沿。
“我喜歡這種拼盡全力的感覺,想不斷挑戰自己。”結實的肌肉下,何鑫耀有點靦腆害羞,卻也自信滿滿,“以后目標是金牌。”
“通過日常訓練,在他們身上越來越能看見少年拼搏向上的‘精氣神’。”云南省游泳隊助教劉乙嬋說。在她看來,體育教育是孩子進取的階梯——“因為它把‘拼搏’的精神注入了孩子們的內心”。
海埂基地作為四季適訓的平臺,助力海內外拼搏進取的追夢者。
這里位于昆明市南端,是國家游泳隊冬訓“打卡”的高原訓練基地。2024巴黎奧運男子100米自由泳冠軍潘展樂、2020年東京奧運冠軍男子200米混合泳冠軍汪順等知名運動員長期在此駐訓。
“高原訓練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員的耐力和體能,同時還能鍛煉意志品質。”21歲的全國夏季游泳錦標賽冠軍朱蕾桔說,“在這里,每個游泳運動員每天都要游很久,堅持是必備的素質。”
云南省體育局政策法規宣傳處處長劉凡表示,在優先保障國家隊及省級專業隊訓練前提下,海埂基地面向全世界開放。周邊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體育隊是常客。“希望全世界的運動員在海埂基地練出好成績的同時,能感受到我們努力服務的保障。”劉凡說。
“Amazing(不可思議)!”牙買加女足運動員亞歷山德拉說,“選擇來這里訓練,首先因為這里有超級先進的草坪和設施,而且有非常可靠的醫療團隊,我的競技能力明顯提升了。在這里大家對我們非常友好,讓我們感覺就像在自己家。”
云南省游泳隊運動員在昆明海埂體育訓練基地進行訓練。記者 伊霄攝
守護水綠山青
滇池之畔,山水相依。
“如果你沒有真的到滇池來,只是看看照片,就無法真實感受這里帶著水氣的風,縈繞在山間的霧,跳躍在水上的光……”匈牙利民主傳媒集團執行總編輯大衛·本奇克望著遠處風景感慨道,“一切都那么真實,那么美妙!”
池水盈盈,照見今昔。“目前滇池全湖水質為Ⅳ類,夏季高溫時期會有藍藻水華現象。近年來,我們使用先進設備打散水體,擾亂同溫層,避免藍藻聚集暴發。”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滇管水務局主管鄧駒恩介紹說,“但是這還不夠。”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滇池作為昆明人的母親湖,周邊居民達百萬,世代“靠水吃水”,圍湖造田、工業排放、生活污水等增加了治理壓力。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污。系統工程需要系統思維:岸上岸下多頭并進,上游下游齊抓共管。主城區不斷暢通排水管網“毛細血管”,降低汛期雨污合流的溢流污染風險;環湖區域持續打通污水處理“神經末梢”,實現流域內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推動“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聯治”轉變。
協同發展,久久為功。永久基本農田推廣生態種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規劃建設綠道,設定物理區隔、打造休閑長廊;以生態保護為底線,發展攝影、徒步、非遺展示等業態……滇池美起來,綠色發展給居民的生活增色添彩。
“我住在昆明十多年了。現在水清了,跑步走步的人就多了。我每天都喜歡出來走兩圈,和大家一起鍛煉身體。”滇池附近的居民王奶奶說。
站在西山,俯瞰滇池,氣象萬千。記者 伊霄攝
凝聚萬紫千紅
“春城”也是“花城”。民族團結之花,四季不敗,花團錦簇。
走進云南民族村,很多外國媒體人士發現: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熱情好客。
“舞蹈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文化活動,對于維系多民族國家團結十分重要。”《贊比亞時報》周刊主編安德魯·摩西·米蒂說,“在我們國家也有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人,生活與飲食習慣大不相同,跳舞可以讓我們歡樂地聚在一起,我們都認同這樣的方式。”
萬紫千紅總是“春”。“每年,我們獨龍族都會過卡丘哇節,邀請其他民族到我們這里聚餐,有傣族、景頗族、佤族,還有白族、彝族等等,我們都很期待這個日子的來臨。”來自怒江州獨龍族的熊文華說,每年第一次大雪封山就是團聚之時,大家圍著篝火,邊吃邊唱邊聊,暖流涌動。
中華一家,情深意長。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動人場景,在云南處處可見。過去一年,云南省累計創建137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居全國第二位。
如今,在云南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奮進時代。一幅民族團結的壯麗畫卷正在“彩云之南”徐徐展開。
2024“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采訪調研行成員在云南民族村體驗民俗活動。徐俊攝
統籌:李舫
策劃:史鵬飛
審核:熊建
文字:柳 青、邱 越
圖片:伊霄、徐 俊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