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味小吃。來南寧之前,友人就告訴我,去南寧除了看那些美麗的風光,一定要去品一品南寧的美食和南寧的小吃。
南寧的小吃多,價便宜,其歷史淵源,大都與風土人情、百姓生活有關,因此,各種各樣的小吃店遍布南寧的大街小巷,一年四季熱熱鬧鬧的。出差在外,總忘不了南寧那些形形色色、或香或甜、或糯或粘、或米或面、或蒸或煮、或油或淡的小吃。走在南寧的街上,處處洋溢著南國的美,不時會看見“老友面”、“老友粉”的招牌,遠遠的,那獨有的香味就在街上彌漫開來……引得其他人聞香而至,那些或大或小的店鋪里,人們大快朵頤,臉上演繹著幸福和快樂。
“老友面”、“老友粉”是南寧著名的小吃,是南寧的味道。一碗老友粉,以其深厚的地域飲食文化底蘊,讓多少食客為之如癡如醉?有多少游子為之魂牽夢繞?記得自己第一次被朋友帶著去吃老友粉,感覺有點北方人吃不慣的味道:一股漚臭味,那是酸筍的味道,努力讓自己去嘗酸筍的美味,就再也忘不掉這種滋味。吃過幾次后,忽然發現自己迷戀上了這種小吃,于是每次去南寧,去吃一碗老友粉就成了自己的必備課:一碗獨特蒜蓉、豆豉、酸筍、酸辣椒味道的老友粉,是舌尖上的回味無窮,那感覺,豈能是一個“爽”字來形容的。
老友粉的味道,早已融入了南寧人的生活。每天清晨,它迎來的第一縷陽光;每天深夜,它送走最后一位夜歸人。在南寧的大街小巷,老友粉店無處不在,無處沒有,一碗老友粉下肚都會有撐的感覺,讓人飽得很結實。
南寧的同學告訴我,南寧的雨季長,每日陰晴交替,常常能見到《竹枝詞》里所說的“東邊有雨西邊晴”的情景。因為多雨,空氣也比較潮濕,而老友面、老友粉的辣讓人出汗,從而能排出身體里的濕氣。這也許是南寧人喜歡吃老友粉的原因之一吧。
汪曾祺說,讓南寧的老友粉不但具有地域文化,也包含了些許人文因素了。南寧老友粉、老友面的由來,傳說源自兩個老友的故事: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不知什么原因有幾天沒有去,周記老板十分掛念,前往探望,看到老翁感冒了,便親自將精制面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面條一碗,送與這位老友吃。熱辣酸香的面頓時使老翁食欲大增,他發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盡,書贈“老友常臨”的牌匾送給周老板,“老友面、老友粉”由此得名,并漸漸名揚八桂。由此看來,老友粉確實就是帶著溫情的粉。
在南寧,有句俗語:“老友處處有,老店不常見,何能盡余歡,老店遇老友”。南寧的一些賣老友粉的店,店面都非常小,外面看起來破舊不堪,但里面卻高朋滿座,很多店會出現排長龍等吃老友粉的場面。南寧的老友粉最令人稱絕的是它的“酸”,它與柳州的螺螄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為廣西“三大米粉”,老友粉主要食材有河粉、酸筍、豆豉、姜絲、蔥花、肉類、辣椒、胡椒粉等,每家店的掌廚師傅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把酸和辣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風味,夠味、夠勁,物美價廉,常常讓人吃得汗流浹背、辣得痛快而欲罷不能。老友粉的酸,不是突然襲來的沖擊,也不是孤立單一的酸,它的酸隱藏在肉鮮辣味里,初品是米粉的柔韌,之后是酸筍那股奇特的酸中帶腐的異香,加之青菜翠綠,湯汁濃郁,吃到肚子里酣暢無比,鼻尖冒汗,神清氣爽,這一碗老友粉吃過,你肯定就已經魂魄散地了。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曾經專題報道南寧的老友粉。很多人來南寧如果不去吃一碗 “老友粉”,就沒有品出南寧的味道!
南寧人講吃更是會吃,如今越來越多的南寧人開始研究“吃”的文化、門道,更是吃出了新花樣,把菜肴做成藝術品,這都體現了他們愛吃、會吃的樂趣和享受。有人說,南寧就是一碗老友粉,情深義重。它包含著“脆、韌、爽、滑、酸、辣”的獨特風味,入口滑爽,根根含情,流淌在舌尖上。一碗盛滿人間煙火的老友粉,傳遞著親情、友情、愛情,賦予了南寧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蘊含著故土鄉情的味道和鄉愁……
一切其實早已經將濃濃的真情融匯于美味的佳肴,路過或者停留,南寧或多或少地讓你感知了來自于美味的情和愛,在味道中,那些有關記憶的、家鄉的、母親的以及有關于一切美好的,讓心慢下來去細細品味如同品味生活,如同默默欣賞日子的美。
在南寧,與一份粉的邂逅如同老朋友一樣,美食成為這里最大的自由和民主,我們每個人隨時都可擁有最好的享受。在南寧,邂逅一次人間最美好的精靈——老友粉或者老友面,那種美好就是飄散在我們周圍的精靈,然后讓這樣方式溫暖我們的旅途。
一碗老友面(粉),讓人對南寧這個亞熱帶城市多了另一份解讀和喜愛!
胡慶軍,筆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河北黃驊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天津作家協會會員。主任記者職稱。曾出任多家刊物、網站編委、副總編、總編。作品被收入50余種文學選本。著有詩集多部。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