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碧海間,綠染小麥島。位于青島市區的小麥島,是金色海岸線上的一枚綠寶石,是城市建設中靚麗的一筆。
小麥島不大,一段不長的堤壩把她與陸岸緊緊地連到了一起。遠遠望見她,那真是碧海浮翠一靑螺,不由就走進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景色中。走上堤壩,向著那滿目蒼翠行進,腥咸的海風漸漸有了草木清香的氣息,連同陽光的味道,交融在一起,柔軟地拂過我的鼻翼、臉頰,拂過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整個人無比的舒展,步履也格外的輕快。“叮鈴,叮鈴……”伴著清脆的鈴聲,一對年輕的情侶從身旁騎車而過,不一會就消失在島上的濃蔭里。可以想見,他們的騎行之旅,有藍天,有大海,有鳥語花香,定會是浪漫之旅。
“這綠島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搖呀搖,姑娘喲,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飄呀飄。讓我的歌聲隨那微風,吹開了你的窗簾……”剛一上島,海風就送來了這美妙的歌聲,幾位“青島大姨”,在花叢中唱出了她們心中的歌。這小麥島,就是她們心中的綠島啊。大海、月夜、小島,總會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而我想到的,則是唐人劉方平的“蟲聲新透綠窗紗”,此刻改為“歌聲輕透綠窗紗”,是不是也挺貼切?一曲休止,搖曳的花朵、紛飛的蝴蝶、拂面的海風,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接替著唱起這支老歌。聲線層層疊疊,相呼相應,也把思緒推向了遠方。
10年前的小麥島,可不是這番景象。廢棄的漁船、雜亂的草木、堆積的垃圾,成為了海岸線上刺目的傷疤,連飛鳥都鮮有落腳。小麥島何去何從?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觀深入人心,摒棄商業開發,進行生態修復,成為了城市管理者順應民意的行動。拆除違建,修復亂挖亂填,使得小麥島的山體恢復到原有的俊朗模樣;以島上原有的黑松和刺槐為骨干樹,輔以其他耐海風海霧的花草灌木,為小麥島打下了綠色的基底。我一位參與建設的朋友還告訴我,那條漂亮的濱海步道,沒有用水泥、砂漿,而是采用透水性地磚,雨水不再是直排、快排,而是直接滲透到土壤中,整個小島就像海綿一樣。說來奇怪,聽到朋友說小島像海綿,我腦海立即浮現出了“海綿寶寶”的可愛形象。
除了濱海步道,上山的小路也很有特色,有石子路,還有用廢棄磨盤鋪成的磨盤路,自然而古樸。而路的兩旁則是繁花秀草,一團團一簇簇,黃的亮麗,紅的耀目,紫的高貴,白的素雅,只要視線低垂,滿眼都是花的海洋,唯美而激情。而抬望眼,向西能看到市區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筑,恢宏大氣,生機勃勃;向東則能看到巍峨的嶗山,山巒起伏,祥云繚繞,有濃濃的山水畫意韻。在堤壩的佑護下,點點漁舟在近岸處系泊,靜臥碧灣,隨波搖曳,如同藍色夜空中的星辰在眨著眼睛。人與海的情愫,就在這搖曳中,迎晨光送昏影,穿越時空,成為了永恒。
島的南岸,是礁石林立的懸崖,一片松樹織起了墨綠色的屏障。那些巨大的礁石,被海浪拍打得嶙峋挺拔,充滿著陽剛之美,與那些鮮花綠草的陰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由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勇者正站在礁石上拋竿垂釣,而腳下洪波涌起,雪白的浪花不時綻放,綿延不絕。極目遠眺,過往的航船好似海天之間悅動的音符,隨心而動,就會有悠揚的樂曲回響,或歡快,或憂傷……之于我,這樂曲應該是軍歌《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正是在這進出青島港的航線上,我曾經多次深情地凝視,凝視著小麥島,不斷校正著戰艦前行的航向。在島的最南端,還有一座金黃色的亭子,名字叫潮音閣,這看似普通的亭子確實名副其實,海洋環境監測站的科研人員守候在這里,傾聽海潮的律動,記錄浪涌的節奏,亦見證了小麥島的華麗蛻變。
漫步小麥島,不疾不徐間,夜幕悄然降臨,不由地想起了那首《燈火里的中國》,“都市的街巷已燈影婆娑,社區暖暖流淌的歡樂。遠山的村落火苗閃爍,漸漸明亮小康的思索。灣區的船帆從燈塔掠過,追夢腳步月下交錯……” 是的,這美麗的小麥島,今天的網紅打卡地,就是青島人民初心換回的百年承諾。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