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月初,我有事去了趟成都,在那里呆了一周。
先說在成都街頭看到的兩起“交通”摩擦。
第一起是9月7號,朋友請我們到東郊記憶那邊的火鍋店吃火鍋。由于我們早到一點,就在店外面等。就在等人的當時,只看見一個騎自行車的女士倒下了,一輛小車也停下來。隨后,走出來一個年輕人。年輕人幫忙把自行車扶起來,嘴里一個勁的說對不起,女士也沒發火。雖然褲子磨破了,手也受了一點傷。激烈爭吵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彬彬有禮的溝通和一個勁的對不起。
第二天,我們從電子科大賓館出來,在建設路口也碰到一起相似的事件。一個騎摩托車的碰到了一個騎自行車的。相同的劇情,相同的過程,相同愉快的結局。
話又說回來,這兩起交通摩擦如果是發生在我們可愛的大長沙,那火辣激烈的程度恐怕不亞于拍一場武打片。按長沙的話講,那就拐噠場,啊耶,俄得了哦!
四川成都和湖南長沙,同樣是無辣不歡的城市。雖說兩地都嗜辣如命,但又各有千秋。
這里主要說說成都。
在古代,四川有東西川之別。成都是西蜀四川的首府,如今是四川省會人文薈萃;重慶是川東重鎮,而今是直轄市。據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中所言:“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乎之所。”
巴蜀文化中美食文化,辣字貫穿了全部,而火鍋,則成為杰出代表。成都火鍋以麻、辣、鮮、香著稱。它來源于民間,升華于廟堂,無論是販夫走卒、達官顯宦、文人騷客、商賈農工,還是紅男綠女、黃發垂髫,其消費群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大,都是其他地方望塵莫及的。
成都火鍋表現了烹飪的包容性,也影響到川人的性格。火鍋體現出了中國飲食之道蘊含的和諧性。它從原料、湯料的采用到烹調技法的配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和,使葷與素、生與熟、麻辣與鮮甜、嫩脆與綿爛、清香與濃醇等美妙地結合在一起。特別在民俗風情上,呈現出一派和諧與淋漓酣暢相溶之場景和心理感受,營造出一種“同心、同聚、同享、同樂”的文化氛圍。川菜味型極豐富,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雜。實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之真諦,成都人的生活不單只有巴適,還有七滋八味。
有一句話說的好,“君王切莫憂巴蜀,稱霸由來非蜀人”!在我看來,絕對沒有貶義。這充分體現了蜀人自然和諧的天性,是一輩子修來的福氣。
撞車這樣同一件事,在成都或在長沙,相逢一笑泯恩仇或者快意恩仇十年晚。
而關于成都,在微友眼里,更多的是風清云淡之適。
陌上花已開,那蔚藍,那么遠,那么疼;那春風,年年周而復始的靜默。傾聽永恒,多少淚,多少痛,不負此生,此刻花香如夢。青城山品茶,樂山拜佛,都江堰懷古,寬窄巷子發呆,錦里吃小吃,文殊院拜見高僧……
就這樣隨意隨緣而走,苦和樂,都是人生。
而在我眼里,更多的是拼搏堅韌之勢。
這里是武侯寫出師表的地方,也是杜甫蝸居的草堂。都江堰近在方寸,樂山大佛咫尺之遙。
有機會去成都,我強烈推薦去都江堰看看。理由遠不是受了“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的“蠱惑”。當親身站在那里,遠眺分水魚嘴,聽導游娓娓道來,我震驚與折服于以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為代表的川人的勇氣和智慧。
這或許也是城市的性格。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
有空去成都的街頭巷尾轉悠轉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