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告別了有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告別了日夜為我操心的爹娘,肩扛母親用化肥袋子縫制的行李包,一紙車票坐上了南下的客車。
認識這座城
這次南下,不是南下江南,而是為了生計,過黃河南下鄒平。這座神秘而陌生的城市早就聽母親提到過。那時,我職專還沒畢業,母親就到處打聽在鄒平魏橋工作的,一聽說誰家的孩子從魏橋回來了,扔下碗筷一路小跑著去找人家問廠里的情況,有時能為了多獲取點信息,能跟鄰居家孩子從早晨拉到吃晚上飯。也許從那時起,母親就為我圈定好了未來。因為在母親眼里,孩子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有了未來日子的保證。那時聽鄰居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在魏橋上班的,一個人救活了一個家,一個企業救活千萬個家,一個城市救活了大半個山東省?!贝_實,鄰居們這么說并非信口開河,漫無邊際。因為這些都已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驗證,這些在魏棉打工的孩子不僅讓家里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改善,更讓爹媽的擔心成了多余。他們懸著的心實實的落地,才得到他們的信任、夸贊,以及后來自然而然的宣傳。因為,他們把孩子交給魏橋看到了孩子的未來與希望,這樣就放心了。也許這也是我母親的初衷吧。從一個小家認識一個企業,從一個企業認識一座城市。這是當時最簡單不過的常識,因為那時的人們經歷了太多的苦,走了太多的彎路,承受了太多的委屈,總想給孩子找一條走得通的捷徑,當然這其中也有我的爹娘。
親近這座城
職專畢業后,在家待兩個來月,這六十多天時間里,我干過建筑工地、地方保安、超市導購、街頭推銷員……這些枯燥乏味的工作,竟一點也沒提起我的興趣。剛步入社會,我徹底迷失了方向,感受到了立足社會的艱難,品嘗到了世間心酸。最難的時候,我一個人偷偷躲在角落里落淚,有苦不敢言,有氣沒處撒。大門一關,一睡一天。怕我出點什么事,連續的幾天下地干活的母親刻意早早的回家對我開導,母親的話語聽來雖然心煩,但是句句直戳心口窩。漸漸的我重新找回自己,決定換個環境試試水(去鄒平魏橋發展)。就這樣我被母親“趕”出了家門。
初來一座城,到處都打上了陌生的“標簽”。親近一座城,從認識身邊的人開始。我清楚地記得走進企業大門的第一天,領導就給安排了師傅。出于安全考慮,領導要求,做什么事,都要有師傅的同意。從那時起我有了生活工作的向導。接著,我們互不認識的六個人住進了一個宿舍,組成臨時的小家。從陌生到無話不談,僅用了一周時間。每天一起上班,下班,分享工作、生活中的趣事,快樂地記錄著每一天,為了豐富生活,我們宿友集資買了黑白電視機、VCD。后來,我們有了第一次旅游,有了第一次聚會,有了第一次離別流淚……我對這座城有了歸屬感,我對這座城有了依戀。為心中的小夢想,圈定出最美妙的藍圖。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系一座城吧?!?/p>
愛上這座城
喜歡久了便生愛。人、物、事都是如此。細細算來,我們一家在鄒平生活了近十五年,我在魏橋創業工作了近二十年。我對這座城的熟悉程度已經超過了生我養我的農村老家。這就是對這座城的情感。記得上次回家,父母領我們下坡,我竟然找不到哪是自家的莊稼地,聽來這是笑話,但是這是事實。相反,母親他們來到鄒平,我可以帶她們在這座城的角角落落去轉轉。介紹一下,有我青春奉獻的企業,美麗的山水畫廊,鄒平的名人義士,還有聞名全國的地方特色……“日久生情”,這些方方面面我用心記錄了近二十年。有人喜歡說“什么第二故鄉”,在我看來沒有這么一說,假如真的融入了這座城,愛上了這座城,那么這里就是故鄉,這里就是家。我不是自稱清高,也沒有夸大???,當一個人把整個心交給一座城,你在這座城收獲很多,方方面面都會受益。我清楚的記著二十年前我是破衣爛衫,“窮”身一人來到這座城,現如今已經是幸福的“四口之家”。這座城燃起了我夢想,魏橋創業這片神奇的沃土讓我實現了夢想。愛上這座城不是信口說說,這是刻在骨子上的信念,流淌在血液中的奉獻,我無悔這二十年,我永遠記得這二十年。
奉獻這座城
知恩圖報,這是一個人的良知。心的呼喚,愛的奉獻。我在感謝這座城的同時,也用行動奉獻著這座城。我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魄,但是在這座城我有立身處世的滿腔熱血。在企業我踴躍報名參加各種活動,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宣傳通訊員。筆耕文海,宣傳我們的企業文化,美化我們這座城。社會大小公益活動參加幾十次,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在這座城的價值,當然價值有大有小,在我眼里只要充滿正能量,這就是價值。因為我們這座年輕的城市需要這些正能量來護身成長。走過的這些年,我時刻自我反省,立身立德,積極向上用陽光的一面處處榜樣為先,模范帶頭。因為我想要把對這座城的感恩用行動來兌現。
社會和諧,我們就幸福了。城市文明了,我們就甜蜜了。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