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宜都首屆農耕文化插秧節在松木坪鎮舉行。圖為村民正在舉行“開秧門”儀式。
望作信攝
5月28日,“中國端午·詩意兩江”在枝城鎮朝陽廣場舉行。這里曾是一座砂石碼頭,在宜都對長江岸線整治中華麗變身為市民休閑樂園。
劉傳東攝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是詩仙李白筆下的宜都,現屬湖北省直轄、宜昌市代管的縣級市。近年來,該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全國第二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市創建,不斷夯實產業底盤,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百強縣市等榮譽。
2021年,宜都GDP超過800億元,人均GDP高達21萬元,位居全省前列。盛夏時節,漫步宜都大街小巷、鄉村田野、工廠學校,隨處可見的是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心曠神怡的城市美景和人們發自內心的幸福笑容。
宜都,這座長江、清江環抱的“兩江明珠”,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強產興城:一座園區的綠色蝶變
7月的宜都化工園區,生機勃發。
華陽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三嗪酮類”高端紫外線吸收劑新產品通過小規模量產測試,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該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紫外線吸收劑生產企業;華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建成后鋇鹽產品種類將達到8個,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級氯化鋇生產企業,電子級氯化鋇產品純度達到99.9999%;今年剛投產的泰山石膏(宜昌)有限公司,以磷石膏為原料,研發出輕質高強的紙面石膏板和裝飾石膏板,產品供不應求……
占地面積34平方公里的宜都化工園區,是湖北省首批合格化工園區、全國第五批綠色園區,也是承載宜都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園區之一。
宜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勇介紹,自開工建設以來,宜都化工園已吸引大批成長型、實力型、科技型企業落戶,建成規上企業達23家,在建產業項目超過30個。
宜都化工園區是宜都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創新發展的縮影。如今,宜都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食品加工等6大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并擁有磷酸奧司他韋(可威)、紫外線吸引劑、化成箔、大環內酯內抗生素、世界首創生態技術撫育冬蟲夏草、電子級鋇鹽等6個全球最大的產品生產基地。
7月20日,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2賽迪百強縣”榜,宜都位居第68位,比2021年前進9位。近5年,宜都市累計引進億元項目203個,到位資金超1700億元。
宜都市委書記譚建國表示,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宏偉目標。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增強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才能不斷增強發展實力,讓更多人民群眾更好地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振興有道:一個產業的融合探索
“春日清江岸,千柑二頃園。青云羞葉密,白雪避花繁。”詩圣杜甫的《甘園》記載著宜都種植柑橘的悠久歷史。
宜都地處北緯30度,是國家寬皮柑橘生產優勢區域,現有柑橘面積32.6萬畝,是“中國柑橘之鄉”。
位于高壩洲鎮八卦山的精品橘園采用生物防治技術,有100多項技術要點。基地負責人何勇介紹:“精品蜜柑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每公斤售價近10元。”去年,宜都柑橘產量同比下降6.4%,但價格上漲0.8元/公斤。
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北豐島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柑橘、黃桃等果蔬罐頭,產品出口美國等地。今年以來,柑橘罐頭銷售額超過1億元,其中外貿出口699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1%。公司每年還可解決2000多名勞動力季節性就業。
一墻之隔的湖北土老憨集團,則主要從事柑橘深加工。橘皮被制成陳皮,橘汁被釀成橘醋和料酒,橘渣則被制成柑橘酥、柑橘軟糖等風味食品,被北京首農集團確定為六必居調味品生產基地。
而在蜿蜒向前的桔園路沿線,還散布著宜都國家柑橘農業公園、青林旅游休閑區、大宋山森林公園、天龍灣高爾夫球場等旅游景點,成為市民打卡的好去處。
宜都市市長夏明海介紹,宜都圍繞柑橘產業發展,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化”“+旅游”“+康養”等模式,成功串起了精品種植、精深加工到文化旅游綜合開發的完整產業鏈。
近年來,宜都深入貫徹《湖北省“擦亮小城鎮”建設美麗城鎮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以“三產融合”助推鄉村振興,形成了柑橘、茶葉、鱘魚、生豬、小水果五大產業鏈,全市90%以上農戶被納入產業鏈條,每年帶動農民增收超50億元。
幸福滿城:一組革新的民生追求
近日,橫亙在6個獨立小區間的7道圍墻被拆除,宜都陸城街道江家大堰片區被連為一體,規劃生態停車位125個,新建了游樂設施和健身器材,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宜都聚焦民生熱點,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重點工作任務,強力推進。“十四五”期間預計改造老舊小區240個,按照小區坐落位置分年度實施,今年重點改造雅思片區等60個重點小區,預計投入1.9億元。改造完成后的小區實現了在生活服務、運動健身、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共建共治共享。市民無不拍手叫好:“拆了圍墻,暖了心房。”
停車難、停車貴是城市的“通病”。宜都在全省縣域率先推出“車共體+”試點,通過智慧停車管理平臺,整合城區42個公共停車場及其他部門車位資源,極大緩解了車位不足的壓力。同時,將收費起步時間從半小時延長至1小時,并探索夜間停車3元封頂等模式,極大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
優質的公共服務是城市最亮的名片。今年6月,新建的宜都市婦幼保健院啟用,達到二級婦幼保健院標準。2020年以來,宜都累計投入8.7億元,推進10個公共衛生設施項目建設,補齊了公共衛生短板。
如果說醫療資源是一個城市的“家底”,文體則是城市文化的靈魂。采用PPP模式,總投資16.46億元的宜都市市民活動中心,包括融媒體中心、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會展中心等重點工程,成為宜都城市新地標,有效解決了城區文旅體育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成為當地市民的熱門打卡地。
縣域功能要提質,公共服務得提能。按照湖北省政府批復的《宜都市城鄉總體規劃(2012—2030年)》,宜都將重點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等四大領域18項建設任務,目前入庫項目260個,總投資423.01億元。
區域協同:一塊飛地的跨區試驗
七月流火,位于宜都和松滋交界處的1000畝飛地經濟園正在進行場平,即將迎來宜都新的招商引資項目入駐。
宜都和松滋,分別隸屬于宜昌和荊州兩個地市。飛地經濟園地處松滋市樂鄉街道,是松滋和宜都兩地為推動協同發展的試點合作項目,也是跨市州協同發展的一次試驗。
這種合作模式源于一次“四地會盟”。今年3月,“當枝松宜”百強縣市聚集區協同發展聯盟正式成立。當陽、枝江、松滋、宜都四地共同簽署“聯盟”戰略合作協議,以及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水鐵聯運互融共進、化工園區互建共優等9個產業項目合作協議。
當陽、枝江、松滋、宜都是“宜荊荊”都市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主戰場,2021年GDP總和超過2500億元。目前,宜都、枝江分別位居全國百強縣第68和89位,當陽、松滋正沖刺全國百強。四地聯合,將共同打造全省首個全國百強縣市聚集區。
“當枝松宜”主要負責人表示,將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攜手合作,不斷將協同發展做深做實、實質合作縱深推進,全面激發縣域活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