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居以房為先。對于老百姓而言,住房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承載生活希望的家園。
2012年,我去北京上大學,途徑云南昆明轉車,特地去看望了剛剛退休的大舅。大舅原是一名老環衛工人,退休前由于冠心病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看病吃藥花光了家里大部分積蓄。為了節省開支,兩口子不得不尋一個便宜的住處。在大舅最艱難的時刻,黨和政府伸出援手,為他提供了市區的一套公租房,很快就辦理了入住。當大舅母帶著我走進小區的時候,磚墻紅黃相間,高樓錯落有致,庭院環曲,一片蔥翠,小區內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還有專業的物業和暖心的社區服務,小區環境非常舒適。最讓大舅兩口子感到笑逐顏開的是,補領租金取貼后,一個月需要繳納的房租也就幾百塊錢。原來住在老城區的一些鄰居也申請到了這個公租房社區,大舅整天和老朋友們待在一起,也不覺得孤單,街坊鄰里全是其樂融融的生活氣息。每日心情舒暢,讓大舅整個人恢復得越來越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一攬子計劃和持續的政策組合拳下,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的新型城鎮化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進得了城市、落得了腳跟、過得好日子。
2018年,我到上海開展社會調研,在工作過程中結識了在同樣是從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劉醫生。劉醫生畢業后在上海工作了十年,成為了一家醫院里小有名氣的科室大夫。人到中年,盡管有了一些積蓄,但是由于和妻子、孩子三個人在城市里的生活花銷不小,劉醫生想要買下一套房還是比較困難。也恰巧在那一年,劉醫生排上了上海的共有產權房,他開心地邀請我到新家做客。在窗明幾凈的客廳里,劉醫生感慨道:“感謝這座城市,讓我這種有一定經濟實力,但又買不起房子的人在這個城市有了落腳之地,這一刻我才真正在這個城市找到了歸屬感!”說完這句話,劉醫生一臉的幸福與篤定。
黨中央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完善“租購并舉”的制度,也惠及到更多的新市民和青年人。今年,同鄉的學妹剛好碩士畢業,留在了北京一家科技型企業工作,畢業前幾天,一直在愁著怎么租房。學妹對比一番后發現,租金付得起的房子離單位比較遠,而上班距離近的房子又普遍戶型較大、租金較貴。正在學妹抱著花去大部分積蓄和同學共同合租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時,便遇上了面向新畢業大學生配租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小戶型、低租金、交通好,還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小區公共空間內還有健身器材,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齊全的設施配套一下子解決了學妹的后顧之憂。看完房后,站在小區綠樹如茵的花園里,學妹對新生活充滿了期待。
這十年中,發生我身邊的三個小故事,見證了這個奮進時代的變遷與感動,公租房、共有產權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一間間住房,就像一艘滿載著千萬人安居夢想的巨輪,沐浴著黨和政府的溫暖陽光,向著更加美好的彼岸一往無前。從因病成為住房困難群眾的大舅,到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劉醫生,再到剛剛從學校畢業在城市就業的學妹,生逢新時代的中國,更多人得以圓了自己的“安居夢”。每個“住有所居”的追求背后,都蘊涵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承載著普通人的“中國夢”。
“安居夢”就是百姓的“幸福夢”。一個國家,老年人能安定,中年人能樂業,青年人有希望,這就是最好的時代。百姓能安居,人人可樂業,這便是幸福中國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