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號大院30號樓,坐落著一幢青磚疊砌的西式歷史建筑。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澤東率領(lǐng)憲法起草小組成員在這里度過了77個(gè)日夜,起草了憲法草案初稿(史稱“西湖稿”),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的正式誕生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
“這幢建筑是建于民國時(shí)期的住宅,由一處平房和一幢二層小樓組成。”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副館長王永翔介紹。如今,這幢憲法起草小組當(dāng)年工作的歷史建筑,已被設(shè)立為全國第一家以憲法為主題的陳列館——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館內(nèi)的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讓那些關(guān)于新中國首部憲法的紅色記憶被重新喚醒,鮮活如新。
1953年底,毛澤東一行乘專列離京赴杭。
“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列車上毛澤東對隨行人員說的話,如今被鐫刻在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序廳的墻壁上。
一幅關(guān)于憲法的歷史畫卷,從這里徐徐展開。
“搞憲法就是搞科學(xué)”。毛澤東閱讀、鉆研了各國憲法。“毛主席精力集中,思考、研究問題經(jīng)常到忘我的地步,往往一干就是一個(gè)通宵。午飯?jiān)谝估?晚飯?jiān)谠绯俊楸阌谥飨菹?他的辦公室旁邊還有一間休息室。”解說員的介紹,生動還原了毛澤東起草“西湖稿”時(shí)的情景。
30號樓的工作持續(xù)了77天。1954年2月中旬至26日,憲法起草小組先后拿出了初稿、二讀稿、三讀稿。經(jīng)杭州、北京兩地人員分頭討論并修改后,3月上旬又完成了四讀稿。接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kuò)大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四讀稿。憲法起草小組在杭州的工作圓滿結(jié)束。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并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討論。1.5億余人參與、征集意見118萬多條,根據(jù)這場全國大討論中提出的意見,憲法起草委員會又對憲法草案做了一些修改。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由此誕生。
《 人民日報(bào) 》( 2021年02月18日 05 版)
《中國城市報(bào)》社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