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響應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深情號召,更好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南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新質‘電’亮鄉村,青年智繪未來”鄉村振興促進團赴江蘇省、河南省多地農村,在七月開展“科技進農村,支教促發展”系列活動。
蟹苗茁壯,原是科技展露新芒
近萬畝河塘,每年產出數萬噸的河蟹,千年歷史文化古鎮揚州寶應射陽湖鎮近幾年漁業也逐步興起。實踐團隊長胡杰同學向當地養殖大戶求教養螃蟹“發家致富”的秘籍。
早年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蟹池中發生水草腐爛、池水發臭的問題,導致農戶減產過半,現在射陽湖鎮的村民在村支部、村委會的指導下緊跟政策引領,發展經濟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保證了水體內原生藻類、水草的生長量,采購水體監測設備、增氧設備等一系列智能化工具,有效保證了水體情況可以在家看,實時看。此外,近些年興起的無人機行業,為村民在播撒飼料、科學除蟲方面提供了有效幫助。
胡杰同學向村民介紹了南京浦口星甸街道的智慧農業模式,建議進一步提高當地漁業智能化水平,將手動調檔的溶解氧監測設備“以舊換新”為自動監測、調控、反饋的新型設備;以“支部+家庭農場+養殖戶”的方式構建生態漁業網格化、品牌化,舉辦特色農家樂活動共同推進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田兩用,應是環保助綠色生產
實踐團同學注意到,村內不少水塘上面安裝了傾斜的太陽能發電板,村民介紹道“這是近幾年剛在村里興起的綠色農業,以前我們水草生長要太陽、蟹苗喜陰又要躲太陽,再加上水草的生長很難把控,現在我們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致富道路,傾斜的太陽能板又發了電,水草又可以在空隙中生長,螃蟹能遮陽的地方也更多,每年拿到的錢更多咯。”
在平原地區因地制宜使用太陽能發電板,通過科學的布置,在兼顧一二產業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走好綠色、生態的道路,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從不沖突,做好環境保護的“守門員”,才能做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書聲瑯瑯,最是支教書寫夢想
實踐團副隊長歐陽明霞同學前往河南省商丘市睢縣一小學開展支教活動。為期二十多天的支教活動讓支教小分隊的同學和鄉村里面的孩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鄉村目前還是我國教育資源較為薄弱的環節,用我們的課余時間幫助孩子們認識更廣闊的世界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孩子們在每天下午的手工課上會畫畫、折紙,不少小朋友會把作品送給我們,他們用最純真的童心做出了最珍貴的禮物。”
課堂上,支教小分隊的同學通過視頻、實體模型向孩子們展示了自動化設備在智慧農業應用的場景,深深吸引了鄉村孩子的注意。自動營養補給打造生態友好型農業、智能調控終端助力規模化生產。自動化的農機設備由于其價格高昂,在這個小村落還是少見,但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精彩的動畫視頻所展示的智能化、專業化的設備與高效的農業作業效率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探索科技、探索農業的種子。“小豆班”班長高高舉手對歐陽同學說:“我以后也要學自動化,讓爸爸媽媽可以有更多時間陪我!”
歐陽明霞同學看著孩子們在操場上嬉笑歡鬧,在支教日記的封底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一開始來這,還有些不適應,但是這么多天的接觸、相處,孩子們天真稚拙的笑臉和真摯的感情無不讓我們小分隊成員動容,相信孩子們會努力學習,未來好好建設他們的家鄉。”支教日記里面五顏六色,是孩子們用花花綠綠的水彩筆畫出的他們想象中未來的家鄉與對“小老師”們的不舍。
未來,“新質‘電’亮鄉村,青年智繪未來”鄉村振興促進團將繼續學習智慧農村模式,收集優秀示范案例,致力于推廣、建設智慧新農村,在支教中發揮專業特長科教興農,在奉獻中譜寫青春篇章。
撰稿:侯起峰、胡杰、賈健陽
攝影:歐陽明霞、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