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源頭和民族精神的根脈,同時也是構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承載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讓中華文化這一瑰寶在國際舞臺上煥發出新的光彩,成為了文化傳承的重要課題。為創新中華文化傳播路徑,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已于日前啟動。即日起,大會面向全球征集作品。
自2021年起,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已連續舉辦三屆,其影響力逐年擴大,品牌效應顯著,累計參與國家和地區72個,參與總人數16.7萬人,搭建了多語種、跨文化、高水平的交流平臺,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促進國際交流傳播的靚麗名片。隨著國際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于傳統文化傳播需求日益增長,第四屆大會應運而生。這一次,大會的目標更加明確,旨在進一步擴大參與范圍,提高活動影響力,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以多元化的形式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與時代價值。
往屆大會年度盛典現場
據了解,本屆大會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管理委員會主辦,中國孔子網、北京友好傳承文化基金會、中文聯盟、山東省翻譯協會承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協辦,并得到了國家移民管理局移民事務服務中心、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國翻譯協會、中國外文局翻譯院、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語言為媒,美美與共。用多種語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的特色。本屆大會采用中英(英語)、中法(法語)、中俄(俄語)、中日(日語)、中德(德語)、中韓(韓語)、中西(西班牙語)、中葡(葡萄牙語)、中阿(阿拉伯語)、中意(意大利語)、中蒙(蒙古語)、中塞(塞爾維亞語)十二種雙語。本次大會面向青少年廣泛征集作品,鼓勵海內外國際友人和華裔青少年積極參與,征集范圍涵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各個年齡段。參與者可以選擇儒家經典中的名篇佳作,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也可以選擇古典文學作品、詩詞歌賦、歷史典故等內容進行雙語誦讀或寫作。征集要求作品不僅要有準確的語言表達,還要體現出對經典內涵的理解和感悟。
為了方便青少年參與,官方網站“中國孔子網”設立大會專題。同時,還發布了詳細的活動指南和作品范例賞鑒,幫助參與者更好地準備作品。在作品形式上,鼓勵多樣化的呈現方式,除了單人誦讀外,還可以是小組誦讀、情景誦讀等,征文作品體裁不限,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表現力。
據悉,作品征集時間截至2024年12月30日,將設置初審、品鑒、展演等多個環節,并于2025年3月舉行年度盛典,大會針對參會作品設有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優秀獎等獎項,一等獎選手將有機會參加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年度盛典。為了保證評審的公正性和專業性,大會組建了一支由文化學者、語言專家、教育工作者等組成的評審團隊。這些專家在各自領域具有深厚造詣和豐富經驗,他們將從語言準確性、情感表達、對經典理解程度等多個維度對參會作品進行評審。
大會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青少年愛國情懷,以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引領青少年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從而讓青少年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青少年能汲取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會以語言為媒介,跨越文化壁壘,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跨語言誦讀、征文作品要求青少年不僅要理解經典的中文內涵,還要將其準確地用其他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過程鍛煉了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和翻譯技巧。同時,通過深入研讀儒家經典等文學作品,青少年能夠接觸到中國古代的文學、歷史、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拓寬文化視野,提升文化素養,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承和發展,使其成為青少年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源泉,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和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會聚焦促進跨文化交流,通過跨語言誦讀,中華文化得以突破語言障礙,走向世界各國。不同國家的青少年參與其中,將中華文化帶入他們所在的文化環境,促進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打破文化隔閡,構建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國際文化環境。同時大會以新形式、新路徑、新視角,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通過青少年富有活力作品,在網絡中眾多新媒體平臺傳播,吸引更多人關注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煥發時代活力,助推中華文化走向更廣闊的時代舞臺。
大會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傳承文化基因,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主力軍是青年,大會引領青少年堅定文化自信,以敢于超越前人、敢于引領時代、敢于創造世界奇跡的豪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用實際行動續寫中華文化的華章。大會的創新性、廣泛性,為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開辟出了一條寬闊的傳播之路,對于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為傳統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源泉,讓它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能夠更好地延續。
為了提高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會開展全方位、多平臺的宣傳推廣工作。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教育機構、學校官網等多種渠道發布活動信息,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同時,與各大新聞媒體合作,對活動進行報道,展示活動的亮點和意義。此外,大會還制作了一系列宣傳視頻,邀請知名文化人士和上一屆優秀參與者分享他們對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的理解和體驗,通過這些視頻激發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在學校層面,積極與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溝通協調,開展活動進校園宣傳活動,提供活動統一稿紙,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參與到大會中來。
自大會啟動以來,參與范圍廣泛,覆蓋全國多個省市。在此期間,各地積極響應,紛紛有條不紊地組織開展作品征集相關活動,形成了一股弘揚文化的熱潮,充分展現出大會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在北京,許多中小學積極響應大會號召,組織成立儒家經典誦讀社團,同學們在社團活動中精心準備參會作品。他們不僅認真研讀經典文本,還邀請了專業的語言老師指導發音和語調。在誦讀過程中,有的小組將經典內容與現代情景相結合,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如演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場景,生動地展現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理想社會的追求。
廣東的一些國際學校也踴躍參與。這些學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他們對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學校專門開設了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文化。一位來自美國的學生表示,通過參與誦讀活動,他對中國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尤其對“和而不同”的思想印象深刻,他希望能將這種包容的文化理念帶回自己的國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用流利的中文和英語誦讀儒家經典,展現了跨文化交流的獨特魅力。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的青少年更是熱情高漲。許多地方組織了區域性的初賽,選拔出優秀作品參加大會。部分學校開展“儒家經典”主題活動,組織全校學生參與其中。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誦讀著《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傳承著家鄉的文化瑰寶。在當地的一些中學,還舉辦了儒家經典誦讀比賽與書法展示相結合的活動,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全方位地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西部地區,雖然教育資源相對有限,但青少年們參與活動的熱情絲毫不減。通過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利用線上資源,積極組織孩子們準備作品。當地鄉村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經典作品。他們用質樸的聲音誦讀經典,雖然語言可能不夠流利,但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和認真的態度令人感動。這些地區的參與也體現了活動的廣泛包容性和文化傳播的公平性。
截至目前,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已經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參會作品。這些作品質量上乘,形式多樣,充分展示了青少年對儒家經典的熱愛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通過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關注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在校園內和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經典誦讀的熱潮。
在文化傳播方面,活動得到了廣泛的媒體報道和社會關注,進一步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許多國際友人通過活動了解到儒家經典,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活動也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青少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構建和諧多元的文化環境,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作出了積極貢獻。
展望未來,大會組委會將進一步推行更為豐富的培訓課程與學習資料,邀請業內專家,為更多青少年提供專業指導,助力他們提升能力。通過這些舉措,為青少年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活動當中,進而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光輝征程中闊步前行,綻放出更為璀璨奪目的光彩,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同時,在作品質量把控方面,加強對參賽作品內涵理解的引導。在活動指南和培訓中,進一步強調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內核的重要性,鼓勵參與者通過深入研讀經典來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評審團隊在評審過程中,也將更加注重對作品思想深度的評估。
為了加強宣傳推廣,大會將與更多基層教育機構和社區合作,深入到基層地區開展宣傳活動。利用地方媒體、社區公告等多種渠道,擴大活動信息的覆蓋面。同時,鼓勵青少年通過社交網絡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參與體驗,形成口碑傳播效應。
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活動,它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平臺,引領青少年在實踐中提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培養社會責任感。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大會將越辦越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讓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其中,用他們的聲音將儒家經典傳頌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中華傳統文化之花在全球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