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題記
聲聲鳥啼,陣陣蟬鳴。那個綠樹成蔭的夏天到來了,那個“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的夏天到來了。夏天,猶如一位天資國色的姑娘,在這個屬于她的時刻,盡情地綻放她的美麗,有時候猶如一條暴怒無常的惡龍,興風作浪,所到之處,暴雨肆虐,洪水泛濫,房屋倒塌,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有一座千年古城,三面環水,曾經水患頻發,卻因為一套古代防洪排水系統,900多年沒發生內澇與洪水,這就是位于江西贛州北部的贛州古城。古城中的福壽溝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城市防洪排水工程之一,我曾多次跟隨父母走進古城,走進福壽溝,去感受穿越千年的防洪排水系統的魅力與智慧。
這座圍繞贛州古城的城墻,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城墻,稱它為“銅墻鐵壁”也不為過。根據宋史記載,這座城墻是“伐石為址,冶鐵固基”筑成的。意思是說,城墻是用堅硬的山石為基石,地基用鐵水澆筑。這樣的城墻不僅堅固,而且還能抵御江水的侵蝕。
城墻抵御了江水,那么城內的內澇問題又該怎么解決?
長期的強降雨,而贛州的部分地區發現積水,但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卻排水正常。不澇的秘密就在腳下的巷道內,有大大小小的溝渠,叫做福壽溝,長度約有12.6公里。
修水溝時,會根據古城內各個區域的高低,修不同大小的溝渠,來增加水的流速。溝渠的走向,由北向南看,像小篆當中的“福”字,由東往西看,像小篆當中的“壽”字,因此得名——福壽溝。
三年級的暑假,我有幸成為福壽溝博物館志愿者講解員。游客問我最多的問題是:“小朋友,福壽溝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回答:“七個字,使古城千年不澇。”這七個字說來簡單,但它卻很厚重,這七個字承載了古人的汗水與智慧。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奶奶所講:“它是文化的瑰寶,古人智慧的結晶啊!”
是啊,這文化的瑰寶、智慧的結晶雖已斑斑駁駁,但每一處痕跡都是歷史的印跡,是時間送給它的饋贈。這位年近千歲的老人,不該被淡忘,他值得我們記在心中。
作者簡介:駱圣烽,男,2013年9月出生,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人,現就讀于贛州市文清實驗學校六年級(4)班。在老師和家長眼里,他追求夢想,富有朝氣,積善行美,是一個勤奮努力、陽光向上的好學生、好孩子。他在學習中增長知識,在實踐中盡展風采,在少先隊組織中獲得進步和成長,積極參與“紅領巾爭章活動”,讓胸前的紅領巾更加鮮艷!2021年獲上猶縣“紅領巾獎章”二星章,2022年獲贛州市“紅領巾獎章”三星章,2022年5月榮獲江西省“紅領巾獎章”四星章。
他善于思考,創作(誦讀)的多篇作品在全省中小學紅色、綠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動中榮獲一等獎,為獻禮建黨100周年,創作了《黨啊,我愛百歲的您》,并榮獲2021年贛州市“童心向黨放飛夢想”優秀童謠三等獎。他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先后榮獲“校園之星”“優秀少先隊員”“一小之星”等諸多榮譽,還榮獲“2020年上半年上猶縣新時代好少年”“2020年下半年贛州市新時代好少年”“2021年上猶縣紅領巾獎章二星章”“2021年贛州市紅領巾獎章三星章”“2021年江西省紅領巾獎章四星章”等榮譽稱號。
在各級各類朗誦、講解(故事)大賽,也收獲頗豐,講述的《井岡山上一根燈芯的故事》入選新華社客戶端,多篇作品入選學習強國贛州平臺,展示出了少先隊員愛黨愛國、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良好精神風貌。2023年7月2日,作為北京廣播電視臺《少年中國說》節目組嘉賓現場直播活動,榮獲“光榮傳播小使者”稱號。2023年8月17日,參加南昌晚報《鐵血少年之巔峰對決》微電影拍攝活動,榮獲微電影最佳表演獎。他還是2024年中央新影中學生頻道“龍騰少年華彩飛揚”贛州分會場小主持人、2024年第十屆曹燦杯青少年朗誦贛州展示活動特邀小主持,先后獲得2022年度贛州市科學家精神宣講微視頻大賽(上猶賽區)二等獎、2023年上猶縣第三屆紅色講解員素養大賽小學組三等獎、2024年上猶縣中小學生“奮進新時代傳播好聲音”紅色故事我來講二等獎、2024年上猶縣中小學生“愛我國防”主題演講大賽三等獎等榮譽。諸多活動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學習機會,不斷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