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好田,一端牽著農業發展,一端牽著村民飯碗。身處魚米之鄉的朱霞,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帶著造福鄉土的情感,傳承父輩的衣缽,種好田、出好米,是她的初心和夢想。
“我的家鄉衡陽縣臺九村是傳統糧食生產大村,過去并無種植煙葉的歷史。作為村委、合作社負責人,如何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關注到省政府、省煙草公司提出的‘煙田即糧田、煙農穩糧農、煙葉促稻葉’發展規劃,我第一時間‘打探’衡陽縣煙草產業發展情況。”朱霞說。
了解到近3年衡陽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累計向地方投入煙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300余萬元,開展煙稻輪作3.3萬畝,同時以多種形式支持鄉村振興后,2022年,朱霞第一次在全村大會上提出種植煙葉的想法。“但一開始,村民們顧慮重重,有的說沒種過煙,怕種不好,有的說種煙靠天吃飯、風險大……支持種煙的寥寥無幾。”朱霞回憶說。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畢業生,她堅信,主動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跟著黨的政策走,把產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準沒錯。況且,當地的水稻種植產業已形成規模,技術、隊伍穩定,種煙有煙草公司提供專業指導,各方面條件都比較成熟。
于是2023年,朱霞自掏腰包拿出10萬余元作為啟動資金,發動3戶村民組成第一批煙農隊伍,正式啟動煙葉種植。衡陽縣局(分公司)派出煙葉技術員“一對一”給予技術指導,同時為村里修建了第一批新型烤房。經過一年的用心經營,第一批煙農不僅創造了1200余元的畝均純收入,還帶動了村里30余人獲得務工收入。
看到烤煙種植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加入種煙隊伍。
隨著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24年,衡陽縣局(分公司)為臺九村帶來 “喜訊”:在臺九村開展高標準基本煙田建設。多次實地考察后,2024年6月,集中連片、設施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何灣塘組高標準煙田建設項目全面完工,項目投資近200萬元,其中建設塘壩5個、機耕道6條。高標準的煙田、煙水、煙路,不僅解決了原本水源缺乏的問題,還拓寬了道路,便于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好土好水,滋養萬民;一方好田,生出“黃金”。高標準煙田建成后,臺九村的煙葉產業發展有了質的飛躍。2024年,全村共種植煙葉150畝,戶均收入實現突破,加上“煙稻輪育”“煙稻輪作”收獲的煙后優質稻,煙農畝均增收1000元,一地生“兩金”,“金葉子”讓村民們成功實現“錢袋子”和“糧袋子”雙豐收。
農業發展要在農村、富農村、為農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注城鄉融合發展,作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等部署。為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拓寬產業發展版圖,朱霞在煙草公司的指導和支持下,帶領村民進一步探索水稻、煙葉產業與大農業融合發展,推進農田共建、設施共享、主體共育、技術共構、產業共融的多元產業體系,推動“煙、糧、菜、養、旅”融合發展,多渠道帶動產業興旺、助力村民增收。
2024年,煙草公司在臺九村新建育苗大棚2座,鼓勵合作社和農戶利用煙葉生產相關技術、煙基設施設備、專業化服務助力湘蓮、油菜、有機蔬菜、鮮魚養殖和大米加工業等非煙產業發展,實現水稻集中育秧、蔬果各類作物種植50畝以上,為水稻種植戶節約成本2萬余元,非煙產業總產值超過20萬余元。
發展服務人民,發展造福人民。產業發展好了,村民們富了,村里的居住環境也要越來越好。在煙草公司指導下,朱霞又利用村里的湘蓮、稻田、蒸水河的自然風光,環繞高標準煙田規劃建設涼亭、風車等系列景觀,修建民俗文化廣場、游步道,種植花草樹木,打造了一個數字煙稻公園示范區,將稻田、煙田、荷塘等自然景觀融于一體,實現地方農業特產、煙葉種植與觀光旅游等融合發展,讓村民生活在花園里、綻開笑臉過日子。
“未來,我將繼續帶領臺九村的‘新農人’們,在希望的田野上,種下稻谷、種下煙葉、種下夢想,為宜居宜業、富裕富足的美麗鄉村建設貢獻積極力量。”朱霞充滿信心地說。(通訊員:李筑超、王敏、龔玲)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