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鋼的1號爐前,一位名叫葛桂林的老人靜靜地站立著,他的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些難忘的往昔歲月。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痕跡,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種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歷史的尊重。葛桂林老人的思緒飄回到了那個充滿激情與挑戰的年代,那時的他正值青春年華,與眾多工人一起,在這巨大的爐前揮灑汗水,共同見證和參與了包鋼的建設與發展。每一次爐火的點燃,都像是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如今,雖然時光荏苒,但那些關于1號爐的記憶,關于青春的記憶,依然清晰如昨,讓葛桂林老人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慨和溫暖。
葛桂林激動地高呼:“包鋼的兒女們回來了!”
1959年9月26日5時55分,包鋼1號爐成功流出第一爐鐵水,比原定計劃提前了整整一年
葛桂林老人,今年90歲,1954年他只有19歲,成為“齊心協力建包鋼”的“鋼一代”。
在那個充滿激情與奮斗的年代,包鋼的建設仿佛是一場勝利的會師,它不僅僅是一個工業項目的建設,更是一次全國性的團結協作的壯舉。來自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55個城市的10萬余名建設者們,他們懷揣著共同的夢想和信念,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匯聚在了這片熱土上。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共同書寫了一段“齊心協力建包鋼”的輝煌篇章。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每一個建設者都是英雄,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集體的力量,什么是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在1978年這個歷史性的年份,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正式吹響,包鋼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包鋼的員工們積極轉變傳統思維模式,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正是在1978年,我們包鋼集團實現了從虧損到盈利的轉變,這不僅是經濟上的勝利,更是精神上的勝利,讓每一位包鋼人都感到無比自豪,仿佛爭了一口氣。
在上世紀的80年代,包鋼采納了一項創新的煉鋼技術,即模鑄吊棒工藝,通過這一工藝,他們成功地將稀土合金添加到鋼水中,從而改善了鋼材的性能。
到了90年代末期,連鑄工藝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模鑄+初軋”工序,成為包鋼煉鋼工藝的主流技術。這一變革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促進了稀土鋼生產新工藝的形成,使得包鋼的稀土鋼產品開始展現出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并逐漸塑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稀土鋼”品牌。
進入21世紀,包鋼繼續發揚稀土鋼的獨特魅力和優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拓展,預計到2025年,包鋼的稀土鋼產量將達到150萬噸,這一數字不僅代表了包鋼的生產能力,也象征著中國稀土鋼產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盡管時代在不斷進步和變化,但包鋼人繼承并發揚了70年來對鋼鐵事業的熱愛和執著,這種對質量的追求和對創新的堅持,是包鋼人不變的“鋼之魂”。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包鋼人堅信,美好的未來是通過不懈的奮斗和努力來實現的。
葛桂林在采訪中表達了對于年輕一代的期望和鼓勵。他深情地表示,如果時光能夠倒流,他還年輕的話,他依然會選擇不懈地奮斗和努力。他想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故事,向現在這一代年輕人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都要堅持不懈,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