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呂妙霞(照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2/3,面臨生態脆弱、土地貧瘠、產業落后等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亟需在丘陵山區探索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市孟津縣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呂妙霞指出,近年來,洛陽市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提出將發展溝域生態經濟作為丘陵山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統籌做好產業、特色、生態、融合“四篇文章”,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積極構建“龍頭企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產業發展模式,變“短板”為“跳板”、變“阻點”為“支點”,以“小溝域”支撐“大流域”,把地理劣勢轉化成特色產業發展的天然優勢,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激蕩起“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的可喜景象,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目前,洛陽全市共建成市級溝域生態經濟示范帶53個,累計完成投資146.2億元,年產值超30億元,帶動168個貧困村、8.6萬余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推動溝域生態經濟提質擴面,發展市級溝域生態經濟示范帶100條以上,全面提升溝域生態經濟創新力、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呂妙霞介紹稱。
洛陽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溝域生態經濟,對全國丘陵山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參考借鑒意義。她建議,要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復制洛陽溝域生態經濟模式,帶動更多丘陵山區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要強化統籌指導,將一批重大溝域生態經濟項目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重大項目盤子,對各地溝域生態經濟發展路徑進行系統謀劃,強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針對財政困難的縣(市)加大政策、項目、資金等的支持力度,讓溝域生態經濟發展享受到更多政策紅利。
要在國家實施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過程中,對大力發展溝域生態經濟地區給予傾斜性支持,加快夯實溝域生態經濟發展基礎條件,支持洛陽以溝域生態經濟為抓手打造全國鄉村振興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