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地區是我國資源能源供應的主體和基礎工業的主要集聚區。在這里,積累了豐厚的工業遺產,形成了采掘型旅游、重工業旅游、高科技旅游、手工業旅游等多種工業旅游形態。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山西省文旅廳廳長王愛琴帶來自己的建議:因地制宜,依托既有基礎優勢,大力發展工業旅游、文化旅游新業態,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王愛琴。受訪者供圖
“以工業旅游起步較早的山西為例,中國煤炭博物館于1989年建成,山西汾酒博物館于2007年建成。平朔露天煤礦在開發之初,就貫徹邊開采邊恢復生態的理念,并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開辟了工業旅游線路。”王愛琴介紹,近年來,山西陸續開發了晉華宮礦山公園、太鋼博物園、1819兵器工業園區等,工業旅游從早期博物館為主,向創意創業園區、產業園區、(遺址)公園等形式轉變。
截至2020年,工信部評定命名國家工業文化遺產4批62個,山西省共有6個入選,即山西北方機械控股有限公司工業遺址太原兵工廠(1819產業園區)、陽泉三礦、劉伯承工廠舊址、石圪節煤礦、高平絲織印染廠、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傳統釀造區。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資源型地區工業旅游于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仍不被社會所重視。”在王愛琴看來,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政策落實難、產業支持力度弱、工業遺產開發形式單一,工業旅游未成體系。
對此,王愛琴提出六點建議:
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工業文明的動態傳承;
以國家實施為主體,建設國家主體、地方主責的機制體制,加快衰退產業產區轉型發展工業旅游接續替代產業的專項扶持,通過引導性資金投入、項目支持緩解工業旅游資金短缺的矛盾,激發發展活力;
推動符合條件的工業文化主題博物館進入公益博物館項目扶助范疇,打造一批工業文明保護傳承新載體、工業旅游互動體驗新場景;
因產制宜分類施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培育建設以工業文化為核心的工業文化景觀、科普示范基地、研學基地、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變工業銹帶為生活秀帶;
實施工業旅游+生態、工業旅游+科技、工業旅游+文創計劃,統籌規劃、協同推進,構建工業旅游融合發展新格局;
突出地方特色行業特征,加強區域協作,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具有產業規模、集聚效應、旅游吸引力的工業旅游發展集群,退“二”進“三”,推動“油”經濟向“游”經濟轉變、“煤”經濟向“美”經濟轉變,助力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輕型化。
“當前我國資源型地區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發展工業旅游和文化旅游業,對于化解過剩產能、工業提質增效、‘老字號’品牌價值拓展,眾多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王愛琴說。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