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城市報特別梳理了政府工作報告中與城市發展領域相關的關鍵詞,趕快收藏!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保持恢復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萬億元,增長8.1%。全國財政收入突破20萬億元,增長10.7%。
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9%。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9.1%。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和拓展。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6萬個,惠及近千萬家庭。
過去一年,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落實常態化防控舉措,疫苗全程接種覆蓋率超過85%,及時有效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去年以來,我國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加強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建設,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改革。繼續壓減涉企審批手續和辦理時限,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推廣一批地方改革經驗,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
加強和創新監管,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公平競爭。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基本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和廣州期貨交易所。
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加大穩外貿穩外資力度,成功舉辦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及首屆消博會等重大展會。新增4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出海南自由貿易港開放新舉措。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優化經濟布局。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出臺新的支持舉措,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農業生產,保障農資供應,對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200億元補貼。推動鄉村振興,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去年,我國將低保邊緣家庭重病重殘人員納入低保范圍,做好困難群眾幫扶救助。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把更多常見病等門診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率達到60%。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保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并留有適當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強化績效導向,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合理擴大使用范圍,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
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并舉。一方面,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并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范圍。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各地也要結合實際,依法出臺稅費減免等有力措施,使減稅降費力度只增不減,以穩定市場預期。
另一方面,綜合考慮為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持、促進消費投資、大力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今年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
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今年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保障,促進農民工就業,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強雙創平臺服務能力。
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
今年將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加大社區養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在規劃、用地、用房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政府投資更多向民生項目傾斜,加大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
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支持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加快發展。發展海洋經濟。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經濟困難地區要用好國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潛力,努力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筑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再開工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
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嚴控撤縣建市設區。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勞務協作、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強化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措施,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深化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幫扶,增強脫貧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開展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試點。深化供銷社、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等改革。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加快發展鄉村產業。
嚴格規范村莊撤并,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建設。強化農民工工資拖欠治理,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一定要讓廣大農民有更多務工增收的渠道。
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支持外資加大中高端制造、研發、現代服務等領域和中西部、東北地區投資。優化外資促進服務,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扎實推進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提高綜合保稅區發展水平,增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風險。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依據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加強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在職培訓與待遇保障。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質量。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動基本醫保省級統籌。
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確保生產供應。強化藥品疫苗質量安全監管。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辦法,實現全國醫保用藥范圍基本統一。
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著眼推動分級診療和優化就醫秩序,加快建設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眾就近得到更好醫療服務。
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繼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快推進工傷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做好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撫恤工作。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潔、康復護理等服務,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強化未成年人保護。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水平。加強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眾救助,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